环杓关节由杓状软骨底的关节面与环状软骨板上缘外侧的关节面构成,其重要功能是通过滑动和跨动完成对声门的开闭,在发音时担负着重要的角色。
环杓关节脱位,多发生在气管插管期间,是非常少见的并发症,但也可发生于其它情况包括胃管置入、胃镜检查等情况下,其发生率约为0.%。随着全麻比例的增加,气管插管技术的普及,非熟练者操作机会增多,其发病率有增高趋势。其症状表现为引起患者术后发声功能和吞咽功能障碍。
1环杓关节脱位的类型环杓关节脱位根据其脱位的解剖位置可分为左右脱位;根据脱位的方向可分为前后脱位;根据脱位的程度可分为全脱位,半脱位,其中以左前脱位最为常见。
2环杓关节脱位的原因引起环杓关节脱位的原因很多,首先是患者因素,当患者行清醒插管时,过度紧张恐怖使咽反射增强,甚至喉肌痉挛,关节脱位。患者年老体弱,久病衰弱、肌张力减低的患者环杓关节容易脱位。而颈部短粗的患者,由于声门暴露困难,视野不清致插管困难,也是高危因素。终末期肾病的患者可致喉关节改变,肠道疾病及肢端肥大症患者可引起环杓关节脱位韧带退行性改变。其次有操作因素,如操作者缺乏操作经验,技术不熟练而容易发生意外,全麻下气管插管致勺状软骨脱位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喉镜插入过深,上提力量过强,插管时机掌握不好。危重病人抢救插管时,心情紧张,急于求成,动作粗暴。清醒病人插管时,动作太快,缺乏准确指导,喉部反射明显时强行插管等。这些都是致勺状软骨脱位的间接因素。插管失误以及在胸部或喉体按压则是致勺状软骨脱位的直接因素。气管插管过程,管芯使用不当可致勺状软骨脱位。麻醉诱导未充分下气管插管,引起患者吞咽及呛咳过频等动作致喉头上下牵拉,易致勺状软骨脱位。侵入性操作胃镜及插胃管均有引起环杓关节脱位的可能。其它因素包括外伤导致环杓关节脱位,颈前钝性损伤,穿透伤甚至颈前加压都可以,导管选择不当,过粗,过长,置管时间太长,导管对环杓关节压力过大,气管拔管时气囊放气不足,强行拔出,插入硬质无润滑的胃管或胃管久放拔除时未经润滑等均可导致环杓关节脱位。
3环杓关节脱位的诊断对气管插管等易导致环杓关节脱位的患者,术后应严密观察患者的发音,术中术后要注意插管可能导致的咽炎、喉头水肿等并发症。一旦声嘶出现,应排除喉炎、喉头水肿之后,就应高度怀疑环杓关节脱位。杓状软骨脱位的症状主要为声嘶甚至失声、喉痛、吞咽疼痛、饮水的时候会发生呛水等,其中声嘶是最主要的临床表现。CT、纤支镜、直接喉镜、支气管镜和食道镜都是诊断环杓关节脱位的方法,电视咽喉镜检查是最有用的方法。环杓关节脱位应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其治疗效果与就诊时间关系密切,早期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若进入慢性期关节纤维化后活动障碍、声带固定再行治疗效果不理想。
4环杓关节脱位的治疗一旦确诊,应立即在间接喉镜或直接喉镜下行勺状软骨拨动复位术,术后禁声,禁进冷软饮食,同时辅以抗生素、激素雾化吸入。一般来说闭合复位都可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环杓关节脱位后,部分患者经一次拨动可复位,但相当一部分由于发现晚要经过多次拨动治疗,治疗时间较长,患者对此往往不能忍受,烦躁,焦虑情绪将影响治疗。需要医护工作者耐心与患者沟通,鼓励患者坚持治疗,直至治愈。
5环杓关节脱位的预防插管致环杓关节脱位虽然发生率很低,但因操作不慎所致,处理不当易酿成医疗纠纷。插入胃管和气管插管前让患者知情同意很有必要,特别是可预见的困难插管应落实签字同意制度。要告诉患者及其家属环杓关节脱位是气管插管的并发症之一,插管顺利也可能出现且在目前的医疗条件下是不可抗拒的,对医务工作者属免责范畴。环杓关节脱位的关键在于预防,长时间服用糖皮质激素的朋友要避免气管插管麻醉。实施麻醉时,麻醉深度恰当,准确判断插管时机,避免呛咳、吞咽,减少插管时喉肌张力,正规气管插管操作,手法稳、准、轻、快。忌用暴力及不适当的管芯,喉镜不要插入过深。注意适时适当调节患者体位,禁忌喉外施压,术后及时随访,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插胃管和插气管导管致环杓关节脱位的发生、发现、治疗、观察护理往往涉及多个科室,科室间应加强在工作,总结经验教训,落实预防措施。
许晓勤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