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声门下狭窄(ISS)是声门下喉的少见炎症性病变,原因不明,患者几乎全部为女性。回顾性分析麻省总院胸外科一期手术治疗ISS例,以确定影响手术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本研究通过病史回顾、问卷调查和前瞻性数据库进行研究。
从确诊ISS到接受手术治疗的中位时间为24个月。术前接受抗核抗体(antinuclearantibody)检查的患者中76例(47%)为阳性。22%的患者在本院手术前曾在外院接受不同形式的气管手术,70%的患者曾接受气管镜下治疗。手术方式最常见的是喉气管切除重建术(laryngotrachealresectionandreconstruction),少数患者仅行气管阶段切除重建术(trachealresectionandreconstruction)。57%的患者切除了疤痕增厚的环状软骨后壁粘膜,并行气管膜部粘膜瓣后壁重建术(posteriormembranouswallflapreconstruction)。40%的患者切除疤痕增厚的环状软骨内侧壁粘膜下疤痕,并行环状软骨成形术(tailoredcricoplasty)。94%的患者在手术室中拔除气管插管。24%的患者因术后声门或吻合口水肿,行短期的激素治疗。30例患者发生吻合口并发症,最常见的为肉芽形成(17例)和皮下气肿(7例)。23例复发,需要干预,其中14例轻度和暂时性,9例为顽固性,需要反复扩张。吻合口并发症和复发的危险因素包括需要激素治疗的术后水肿,术前丝裂霉素(MMC)局部注射治疗史,气管切开治疗史,气管支架治疗史,和声带受累。位患者接受了问卷调查,主观有效性评分9.4/10分,满意度评分9.4/10分,症状改善评分9.4/10分。45%的患者维持正常发声功能,54%的患者音调变得低沉,67%的患者难以高声说话。
本研究的结论为:一期手术切除重建治疗ISS可以获得96%的满意结果。4%的患者术后复发顽固性狭窄。支架,术后水肿,MMC局部注射和声带受累是复发的危险因素。复发包括病变的重新激活(14例)和技术问题(9例)。
笔者王海峰,同济大医院胸外科。曾获EvartsA.Graham奖学金,-年度赴美学习,先后在MassachusettsGeneralHospital跟随Mathisen教授,在Barnes-JewishHospital跟随Patterson教授,在Cedars-SinaiMedicalCenter跟随Dr.McKenna学习气管外科、肺移植和胸腔镜手术。
点击阅读原文,可浏览AME旗下JTD杂志胸外科相关文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