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年6月24日18时,第十三期《京津冀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疑难病例研讨会》如期举行。虽有疫情肆虐,但阻挡不了我们学习的热情,此次会议首次采用线上方式进行。会议由“北京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北京医师协会耳鼻咽喉专科医师分会”和“中国医学装备协会”联合主办,中国医医院耳鼻喉科承办,线上参会人员共人。按照组委会要求,从本期开始,每期疑难病例讨论会将设立一个主题,本期疑难病例讨论会的主题为:创新驱动发展,助力疑难病例攻克。
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杨华教授主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高志强教授,北京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黄志刚教授,北京医师协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协会会长、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杨仕明教授为本期病例讨论会做了热情洋溢的致辞。
本期讨论会邀请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理事长赵自林为大家做了“医学装备产业的创新与发展”的讲座。赵理事长首先介绍了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的组成及作用,国内外医学装备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指出我国医学装备行业的现状:低端产品、中端产品以国内自产为主,高端产品以国外进口为主,国内市场面临起步晚、企业规模小、原创力弱、高价值产品要靠进口的问题,同时强调我国医学装备发展的方向为人工智能和互联网大数据,并介绍了目前国家层面上对医学装备的扶持政策,坚持“融合、协同、共享”,“创新与实体结合”,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企业挂职或者参与项目合作,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等支持政策,鼓励临床医师积极创新造福于更多的患者,并对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装备的创新发展寄予厚望。
在新技术展示环节,医院的申卫东教授介绍了“一种基于脑电和可穿戴技术的耳鸣神经生物反馈+声治疗系统的研发和应用”。申教授指出了目前耳鸣的研究现状及困难,即缺乏客观评价指标、发病机制不明等给耳鸣的治疗带来巨大的挑战,目前认为“听觉剥夺—丘脑皮层节律障碍”可能在耳鸣的产生及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故而基于人机交互方法使患者接收自身脑电的直接反馈来主动控制大脑节律的原理之上研发了一种可穿戴的便携设备,该设备“基于神经生物反馈机制配合声治疗”患者可自行在院外进行治疗,大大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并且节约了医疗资源。并且介绍了10例患者使用后的随访效果,显示该技术可以有效治疗耳鸣,同时有利于耳鸣患者信息大数据的建立。
首都医科医院的周兵教授,介绍了“一种弯单极刀头的应用”。周兵教授通过手术录像生动地介绍了一种可弯曲的钨针单极电刀,这种电刀可以根据具体手术需要调整头部的角度,满足了鼻窦鼻腔手术中困难位置的处理需要。弯曲钨针单极电刀的特点是:形状可调性更强,尤其对额窦前壁、蝶窦底壁、外侧隐窝的病变处理具有优势,避免过度去除骨质。周教授的发言简炼而精彩,其原理来源于临床实际问题,通过个人总结改进创新,大大的方便了临床的应用,虽然看似简单,但其中凝聚力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敏锐的临床科研能力。
医院的王丽教授介绍了“弧形喉镜技术在下咽、喉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王丽教授介绍了弧形喉镜由于其独特的设计相较于传统喉镜具有暴露范围大、术野视角大、操作空间大的优势,并且结合具体病例介绍了其手术效果,展示了弧形喉镜用于舌根淋巴瘤、会厌癌、声门癌、杓会厌襞神经内分泌癌和梨状窝血管瘤等肿物切除的技术和术后效果,充分肯定了其用于下咽和喉肿物切除的优势“微创、操作省时省力,简单易学、便于推广”。同时该弧形喉镜已获得发明专利、并且实现转化生产产品,充分体现了医研一体,医工结合,助力解决临床的问题的优势。
医院的夏交副教授带来了关于“经鼻内镜上颌窦口腔瘘修补”的技术探索。通过对一例上颌窦口腔瘘患者诊治过程的病例回顾,介绍了上颌窦口腔瘘这一疑难病例及其治疗方法。通过手术录像详细介绍了该病例的手术过程,采用下鼻甲反转扩大下鼻道入路的手术进路,使用鼻中隔游离黏-软骨/骨膜瓣联合口内软组瓣修复缺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回顾了18例患者采用该手术方法的经验,显示对于缺损较小患者单独使用鼻腔黏膜瓣修补即可起到较好效果,但对于缺损较大的患者,尚需联合口内软组织瓣修补。
紧接着与会专家就新技术展示的案例展开了讨论,围绕耳鸣设备的适应症、弧形喉镜在会厌癌的治疗方式等展开讨论,指出应用新技术的同时要严格把握适应症。
本期讨论会共遴选5例疑难病例进行讨论。
第一位是来自首都医科医院的钟琦教授,钟教授介绍了“复发性巨大咽旁肿瘤1例”,展示的是一位左侧咽旁巨大肿物患者的病例,患者曾于当地行经口内镜手术,术后肿物复发,肿物巨大,压迫重要血管和神经,行肿物切除+全腮腺切除+部分下颌骨并颞颌关节切除+面神经吻合+胸锁乳突肌修补+气管切开术,术后病理考虑多形性腺瘤癌变。专家意见:此病例警示我们对于临床上新技术和新术式的开展一定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对于有些病例内镜手术适应症的选择上要十分慎重,同时要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差异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并且需要强调了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第二位是医院的刘剑锋教授。刘教授与大家分享了“一例颌面部眼眶颅底侵袭性毛霉菌感染病例”的诊治过程及经验体会,通过介绍患者的病史、影像学资料,发现该患者病变范围较大,主体位于外鼻,侵犯左侧前筛、额窦、蝶窦、眼眶,但术前视力、视野无明显异常,通过手术进行了鼻颌面部清创,病变鼻窦开放及眶内侧壁切开引流,术后放置VASD引流、抗真菌药物等积极治疗,该例患者最终恢复良好,随访半年未复发。刘教授还与大家一起回顾了年的毛霉菌治疗指南,指出根治性手术清创、尽早使用足量抗真菌药物为处理原则。专家意见:鼻颌面部侵袭性毛霉菌感染,属于耳鼻喉科疑难危重症,病变往往进展迅速,大多数病例预后差,处理起来非常棘手。面对侵袭性毛霉菌感染的病例,早期处理、足量抗真菌治疗是必须的。此例患者幸运的一点是病变主要位于外鼻及颌面部,鼻窦特别是蝶窦受累相对较轻,有明显眶内受累但术前视力尚好,患者经过积极治疗不但保住生命,而且还保全了视力,实属不易。
医院的魏先锋教授与大家分享了“一例甲状腺血管肉瘤病例”。该患者因甲状腺肿物就诊,CT提示甲状腺肿物突破甲状腺背膜,下界到达胸骨后,左侧甲状腺上动脉、颈内静脉可见瘤栓,左侧喉返神经可见侵犯。手术行甲状腺全切+双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回报:甲状腺血管肉瘤。因病理罕见,魏教授与大家一起回顾了现有的文献报道。专家意见:甲状腺血管肉瘤发病率低,需与血管瘤、未分化癌、恶性黑色素瘤等做鉴别,甲状腺血管肉瘤摄取碘不明显,术后治疗目前无指南,术后是否追加放疗还需进一步探讨。该病例为大家提供了此罕见病的一些重要特点。
医院何强教授团队的张颖医生汇报了神经纤维瘤病1例。患者为一24岁男性,因左耳周砸伤6天,进行性肿大5天入院。查体可见后背、左膝均有牛奶咖啡斑,左外耳道肿胀、狭窄,鼓膜未窥及。左耳周约10cmx7cmx5cm肿物,有明显波动感,皮温不高,无疼痛。左耳上方可见陈旧手术瘢痕。颈后象皮样改变,可触及多个质软肿物。既往自幼发现左耳周黑褐色肿物,随年龄增长,年和年分别性左耳周肿物切除术,病理均为神经纤维瘤。颞骨CT及MRI提示左侧颞枕部-咽旁间隙-颈部皮下弥漫性软组织影,枕骨形态失常,左侧部分骨质缺失;双侧内听道扩大,右侧颈静脉球高位。入院后患者左耳廓肿物内两次分别抽出血性液体60ml、40ml,DNA定量细胞学检查提示未见DNA倍体异常细胞。病理细胞学检查:(涂片)红细胞背景下可见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全麻下行左耳后肿物切除术+左耳廓整形术。术中见肿瘤边界不清,皮下可见咖啡色鱼肉样肿物,极易出血,向下钝性分离可见大量白色索条状肿物,质脆,易碎,术中出血约ml。术后病理提示神经纤维瘤。专家意见:神经纤维瘤的病变范围广,多数病例只能姑息切除,很难根治性切除。因为头颈部神经纤维瘤的病变组织类似静脉窦,术中出血很难用双极和单极止血,需要在使用电止血设备的同时及时结扎切口组织以减少出血。如何降低该疾病的复发率目前是业界公认的难题。
医院的冯国栋副教授从外科技术和器械创新的角度介绍了一个颞骨肿瘤切除同期进行鼓室重建的病例。病例为一34岁男性,因右耳间断性疼痛6个月入院,伴持续性耳闷、耳鸣、听力下降。查体见右侧鼓膜完整,鼓室内可见暗红色新生物。纯音测听提示右耳轻度传导性听力下降。影像学提示肿物侵犯右侧颞颌关节窝、外耳道前壁、上鼓室、颞下窝和颅中窝,但是中下鼓室及咽鼓管尚完整。该患者行颞下窝进路TypeB联合TypeD右颞下窝肿物切除术+颞肌转位鼓室前壁、上壁重建+硅酮膜植入+人工听骨植入听力重建术(PORP,2.5mm)+腹部脂肪转位填塞术,根据影像及术后病理,该病例诊断为骨巨细胞瘤,术后随访1年未见病变复发,获得了35dB的气导听力。相关技术已在《HeadandNeck》发表,并获得首都转化医学创新大赛最佳创意奖。专家意见:在彻底切除肿瘤的同时,能否保存或重建听力?本病例的成功提示,听力重建需要考虑的基本条件包括外耳道、鼓膜、鼓室、鼓室含气腔、耳蜗、咽鼓管。基于目前技术,均有可能通过外科手段实现各个要素的重建,颞骨周围肌瓣可以作为鼓室重建的材料。中耳硅胶支撑片鼓室腔重建技术是一种值得探索的技术。韩东一教授提出,因骨巨细胞瘤复发率相对较高,是否可分期手术,先将肿瘤切除,观察随访一定时间未见复发后,再二期重建听力?冯教授回答道,由于此类手术是否同时重建听力在切口设计时便不同,若一期手术封闭了外耳道便会失去二期重建听力的机会。
接下来是评分和投票环节,各位专家对本次病例进行评分,在线观众可扫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