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气管狭窄检查
气管狭窄治疗
多发性气管狭窄
气管狭窄用药
气管狭窄手术
气管狭窄病理

冲刺背诵放射技术考试

医影学员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基础知识

1、构成人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细胞。

2、血液总量占体重的7%~8%。

3、黄骨髓,失去造血功能。胸骨、肋骨、颅骨等扁骨终身具有造血功能。4、滑膜关节为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辅助构造有韧带、关节盘和关节唇。5、肋间外肌:收缩时可提肋以助吸气。肋间内肌,收缩时降肋,助呼气。6、膈收缩时膈的顶部下降,助吸气。舒张时,膈的顶部上升,助呼气。膈上有三个裂孔:T12水平主动脉裂孔,T10水平食管裂孔,T8水平腔静脉孔7、食管的生理性狭窄有三处:第一狭窄:咽与食管交接处(距中切牙15cm);第二狭窄:气管分叉水平(距中切牙25cm);第三狭窄:膈食管裂孔处(距中切牙40cm)。8、X线衰减系数μ的国际单位单位是“m-1”。9、质量衰减系数的SI单位是“m2/kg”。10、质能转移系数的SI单位是m2/kg。11、质量能量吸收系数:简称质能吸收系数SI单位为m2/kg。12、胃癌的好发部位依次是胃窦、贲门、胃体。13、吞咽时可防止食物误入喉腔的软骨:会厌软骨。14、固有滤过用铝当量表示,mmAl。15、照射量X的SI单位为c/kg,原有单位为R。16、照射量率的SI单位为C/(kg·s)。17、比释动能K的SI单位为J/kg,又名Gy,1Gy=rad。18、比释动能率的SI单位为Gy/S。19、吸收剂量D其SI单位J/kg。20、吸收剂量率的SI单位J/(kg·s),其专名为Gy/s。21、直肠上端在第3骶椎平面与乙状结肠相接。22、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上呼吸道:鼻、咽、喉;下呼吸道:气管和支气管。23、上颌窦是最大的鼻旁窦。24、喉软骨包括不成对的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会厌软骨和成对的杓状软骨。25、环状软骨对保持呼吸道畅通有极为重要作用,平对第6颈椎。26、会厌软骨防止食物误入喉腔。27、声门裂是喉腔最狭窄的部位。28、消除散射线的最有效方法是使用滤线栅。29、肺尖的体表投影相当于第7颈椎棘突的高度。30、咽与食管的分界处平第6颈椎体下缘。31、脊髓下端在成人平第1腰椎下缘。32、第4颈椎平舌骨,第5颈椎平甲状软骨,第6颈椎平环状软骨。33、第4-5胸椎间平胸骨角,剑突末端平第11胸椎,脐平第4腰椎。34、目前公众个人全身受照射的年剂量应低于1mSv,放射人员防止随机性效应连续5年平均不超过20mSv,单独一年内不超过50mSv,防止眼晶体发生非随机性效应的年剂量当量为mSv。特殊情况下一次剂量不得大于mSv。34、影响连续X线产生的因素有靶物质、管电流、管电压、高压波形。35、凝血因子中因子Ⅳ不属于蛋白质

相关专业知识

1、多层螺旋CT(MSCT)

2、多排探测器CT(MDCT)

3、双源CT(DSCT)

4、固有滤过一般用铝当量表示单位是mmAl。

5、比特(Bit)是信息量的单位。

6、CT值的单位是亨氏单位HU。

7、DR、CR、普通X线摄影空间分辨力单位为LP/mm。DSA、CT、MRI空间分辨率的单位是LP/cm。

8、射频脉冲的带宽单位是赫兹(Hz)或千赫兹(KHz)

9、固定阳极其倾角一般为17°~19°

10、旋转阳极的阳极倾角一般在12°~19°

11、主电路其高压整流方式为单相全波、单相半波、单相自整流和倍压整流等。

12、曝光限时器分机械式(0.04~8秒)、电容充放电式(0.01~5秒)、数字式(0.~5秒,最精准)。

13、固定阳极X线管的代表容量是指在单相全波整流电路中,曝光时间为1秒时,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

14、旋转阳极X线管的代表容量是指在三相六管全波整流电路中,曝光时间为0.1秒时,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

15、阳极倾角大实际焦点面积大,有效焦点面积大,负荷功率大。

16、球管外壳材料的条件:良好的绝缘性能;较高机械强度;热膨胀系数小,升温后不变形;加工容易,能与金属焊接;吸收X线少。

17、遮线器安装在X线管组件窗口,用于屏蔽不必要的原发射线,使病人的受照射面积减到最少。

18、因扫描条件不当的伪影:条纹伪影、角度伪影、杯状伪影、帽状伪影等。

19、因病人的原因造成的伪影:运动伪影、线束硬化伪影、部分容积效应、周围间隙效应伪影等。

20、产生伪影原因的有:设备原因、病人运动、病人被检部位金属异物、扫描条件不当等

21、质量管理的目标:质量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以最低辐射剂量获得较高的影像质量。就是体现代价、危害、利益三方面的最优化。

22、MRI匀场:消除磁场非均匀性的过程。分为:无源匀场(被动匀场):在磁体内壁上贴专用的小铁片;有源匀场(主动匀场):适当调整匀场线圈;无源匀场是有源匀场的基础,有源匀场在系统软件控制下进行。

23、CT固体探测器大多采用闪烁晶体(稀土陶瓷)+光敏二极管型固体探测器;多排探测器采用稀土陶瓷探测器制作而成。气体探测器使用高压氙气电离室。

24、CR的特点:兼容性好,灵敏度较高、具有很高的线性度,在1:10?的动态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动态范围大、识别性能优越、CR系统曝光宽容度较大;CR缺点为操作程序烦琐以及时间分辨率低,不能实现动态X线摄影。

25、CR的优势:X线的曝光量降低、IP重复使用、成本低、取消暗室、多种后处理技术、多种后处理功能、更加满足诊断要求、数字化存储、实现数据库管理。

26、CR激光阅读器使用逐点取读技术。

专业知识

1、影响照片清晰度的主要因素是焦点尺寸。

2、锐利度为S=(D2-D1)/H=K/H。S为锐利度,(D2-D1)为相同组织的密度差,H为密度移行距离。

3、模糊度是也称不锐利度。是从一个组织的影像密度,过渡到相邻另一组织影像密度的幅度,以长度(mm)量度,即H值。两密度移行幅度越大,其边缘越模糊。

4、激光胶片存放要注意有效期,立式存储,不能折弯,温度20℃为宜,最低不能低于5℃,湿度为30%~50%。

5、被称作微孔型相纸或者间隙型相纸的彩色喷墨照片打印相纸是RC相纸。

6、激光相机光源的产生由激光发生器;激光打印机的光源是激光束。

7、热敏打印机的核心部件是热敏头。

8、激光胶片特点分辨率高、耗能低、影像稳定、含银量低、显影无污染、成本低。

9、CT值定义公式中的常数(k)为0。

10、人眼仅能分辨16个灰阶,人体共有个HU,每个灰阶被划分为个Hu(CT值),水的CT值为0,空气为-0HU,致密骨为+0HU。

11、T1弛豫时间是指纵向磁化矢量恢复至平衡态63%时所经历的时间。

12、晶体颗粒大小不一宽容度大,颗粒小,分辨率高。

13、医用胶片产生密度1.0所需曝光量的倒数为感光度。

14、感光材料未经曝光,直接显影后产生的密度为本底灰雾。

15、感蓝胶片吸收光谱的峰值在nm;感绿胶片的吸收光谱的峰值在nm。

16、对放射线、紫外线敏感度远高于普通X线胶片,摄影前、后的IP都要屏蔽。摄影后的IP上的潜影会因光的照射在8小时之内而消退25%。

17、避光不良或漏光的IP上的图像会因贮存的影像信息量减少而变得发白。

18、信息转换指存储在lP上的模拟信息转化为数字信息的过程。

19、CT螺旋扫描又称CT容积扫描(volumetricCTscan),采用滑环技术,X线管和探测器不间断°旋转,连续产生X线,并进行连续数据采集;同时,检查床沿Z轴反向匀速移动,使扫描轨迹呈螺旋状的扫描方式。

20、单层螺距等于X线管旋转一周检查床移动的距离与扫描层厚的比值,计算机公式为:P=S(mm)/D(mm),

21、DR与CR相比:DR优势:剂量进一步降低,时间分辨力明显提高,更高的动态范围,密度分辨力高,工作效率高,数字图像更利于传输和储存,后处理能力更强。DR缺点:空间分辨力低,环境要求高。价格贵。

22、乳腺是软组织摄影,需使用能量低、波长较长,穿透物质的能力较弱的软X线,即40kV以下管电压产生的X线。

23、聚焦栅反置使用:照片中线部分密度较高,两侧密度逐渐减低。

24、散射线含有率随管电压的升高而加大,在80~90kV以上时,散射线含有率趋向饱和平稳。

25、散射线含有率随被照体厚度的增加而大幅度增加,当被照体厚度超过15cm时,趋于饱和。厚度要比管电压产生的影响大得多。

26、当照射野增大时,散射线含有率增加在30cm×30cm的照射野时达到了饱和。

27、减少或消除散射线的方法:最有效的是滤线栅法。

28、高千伏摄影康普顿效应为主,光电效应的几率减少。

29、电离室自动曝光控时(最常见)利用气体电离的物理效应。

30、电离室有三个面积为50mm2的测量野,多采用“三野结构”。安置于电离室中心,分布呈倒品字形。

31、摄影将光或其他能量携带的被照体的信息状态以二维形式加以记录,并可表现为可见光学影像的技术。

32、影像:反映被照体信息的不同灰度(或光学密度)及色彩的二维分布形式。

33、信息:信号由载体表现出来的单位信息量。

专业实践能力

1、X线屏片系统优于CT的是空间分辨率高。

2、CT优于屏片系统的是密度分辨率高(低对比度分辨率)

3、可以静脉注射的对比剂是:碘普罗胺(优维显)等。

4、子宫输卵管造影常用的对比剂为碘化油。

5、左冠状动脉主要分支有前降支和回旋支。

6、心大血管DSA造影是临床诊断心血管疾病金标准之一。

7、选择性左心室造影则是经股动脉、桡动脉或肱动脉等处,穿刺并插入“猪尾形”导管进行造影。

8、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选用冠状动脉造影导管(Judkins导管),采用股动脉或桡动脉穿刺插管,将导管分别选择性插入左、右冠状动脉口部。

9、上腔静脉起始于右侧第1肋软骨水平,由左、右无名静脉(头臂静脉)合成。下行进右房后上部,入口处无瓣膜。

10、肺动脉造影经股静脉穿刺插管,导管端可置于肺动脉主干或左右肺动脉分支,或右室流出道。

11、右心室腔按功能分成流入道和流出道,以室上嵴为界。流入道入口即右房室口,在其纤维瓣环上附着三尖瓣。流出道也称漏斗部或肺动脉圆锥,其出口为肺动脉口,纤维瓣环附有肺动脉瓣。

12、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

13、鞍区MRI扫描技术:

垂体微腺瘤是指小于1cm的垂体瘤。扫描范围包含鞍区或病变范围,FOV大小至少包含硬腭至胼胝体顶。扫描方位以冠状位、矢状位为主,横轴位为辅。冠状位能显示垂体柄偏歪、垂体对称情况及海绵窦情况。薄层、高分辨率扫描。垂体微腺瘤者作动态增强扫描,非垂体微腺瘤一般可行普通增强扫描。鉴别出血或脂肪成分,需加做T1W-fs序列。一般增强扫描用矢状面T1WI-fs、冠状面T1WI-fs序列。

14、颅脑CT增强扫描:

与血管有关的病变,如脑血管畸形、动脉瘤等,可在注射对比剂50ml时开始扫描颅内感染、囊肿等,可在注射对比剂60秒后开始扫描

15、耳部HRCT(高分辨率扫描)图像用特殊的窗口技术,窗宽~Hu,窗位~Hu。

16、DSA常用IADSA(动脉DSA)和IVDSA(静脉DSA)成像方式,其中IVDSA又分为外周静脉DSA及中心静脉DSA。

17、动脉DSA成像中法常行股动脉作为穿刺点。

18、颅脑DSA成像中常将导管导丝置入颈总动脉。

19、腹部主要血管起源:肠系膜上动脉起源于腹主动脉。肝固有动脉是肝总动脉的分之,肝总动脉起源于腹腔动脉。胃左动脉起源于腹腔动脉。脾动脉起源于腹腔动脉。

20、化学位移:同一原子所处的化学环境各不相同。外磁场不变的情况下,相同的原子核在不同分子结构中,具有不同的共振频率这就是“化学位移”现象。

21、化学位移伪影:在场强1.5T时质子平均共振频率约63.5MHz,其水与脂肪的进动频率相差约.25Hz,使同一像素内的水和脂肪在影像上的信号位置彼此分离移位,其在图像上表现为伪影效应。这种因化学位移现象而出现的伪影即为化学位移伪影,伪影的宽度取决于脂肪和水的进动频率的差值和像素在频率编码方向上的宽度。化学位移伪影仅发生在频率编码方向上,位移的距离与射频带宽成反比。

22、重组是指利用横断面图像得到多平面和三维的图像。包括MPR、SSD、VR、VE等三维重组显示。

23、薄层扫描:是指扫描层厚小于5mm的扫描。目的是减少部分容积效应。

24、高分辨力CT扫描(英文简称HRCT):通过薄层或超薄层、高的输出量、足够大的矩阵、骨算法和小视野图像重建,获得良好的组织细微结构及高的图像空间分辨率的扫描方法,称为高分辨率CT扫描。典型应用:早期的间质改变和各种小气道病变,如肺部的弥漫性间质性、结节性病变及支气管扩张症。

25、CT增强扫描:经静脉内注入对比剂后的CT扫描,称为增强扫描。

26、主动脉弓从右至左依次发出头臂干(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

27、颈部CT扫描技术:摄取颈部侧位定位像,在定位像上选择从胸腔入口至下颌角区域进行扫描;层厚及层间距5mm;颈部检查一般需作增强扫描,增强扫描可区别颈部淋巴结与丰富的颈部血管,了解病变的侵犯范围,协助对占位性病变的定位和定性;对比剂用量60~ml,静脉注射的流速2.5~3ml/s,延迟扫描时间20~25秒。

28、胸部CT扫描技术:头先进,两臂上举抱头。有时为了区别少量胸水与胸膜肥厚,可以改为俯卧位,驼背病人或不宜仰卧者也可改为俯卧位。从肺尖开始,一直扫描到肺底。常规胸部CT扫描采用螺旋扫描,层厚5~10mm,重建间距5~10mm。

本文整理自《放射医学技术》考试教材,仅用于分享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谢谢。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buzhouz.com/dfxqgxz/7310.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