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颈部淋巴结的分区定位检查?
目前国内外常用七分区法来描述颈部淋巴结位置:
第一区(levelI):包括领下(la)及颌下淋巴结(lb),下界为舌骨水平,两侧分界为颌下腺后缘前方。
第二区(levelII):为颈内静脉淋巴结上区,即颅底至舌骨水平,前界为颈动脉内缘,后界为胸锁乳突肌后缘。
第三区(levelIII):为颈内静脉淋巴结中区,从舌骨水平至环状软骨水平,前后界与II区相同;在超声检查中,常以颈总动脉分叉水平作为II区与皿区的分界线,颈总动脉分叉以上为II区,颈总动脉分叉以下为III区。
第四区(levelIV):为颈内静脉淋巴结下区,从环状软骨水平到锁骨上缘,前后界与II区相同;在超声检査中,常以肩胛舌骨肌与颈内静脉交叉处水平作为III区与IV区的分界线,交叉处水平以上为III区,交叉处水平以下为IV区。
第五区(levelV):包括枕后三角区淋巴结或副神经链淋巴结,以及锁骨上组淋巴结。前界为胸锁乳突肌后缘,后界为斜方肌前缘,下界为锁骨上缘。
第六区(levelVI):上界为舌骨水平,下界为胸骨上缘,两侧界为颈总动脉内侧缘,可进一步细分为六个亚组:气管前、喉前、左右气管旁上下组。
第七区(levelVII):位于无名动脉水平以上的上纵隔的淋巴结。
扫査原则:流畅连续、按分区顺序、全面。
扫査手法:使用高频浅表探头。令患者头部略向对侧旋转,依次扫査颏下和下颌下、腮腺和颈内静脉二腹肌区域,完成I区和II区扫查;然后沿两侧颈部血管向下扫査到锁骨,完成III区和IV区扫査,与此同时探头向后移动,完成对V区自上而下的扫查;最后令患者将头部转到正中位置,扫查从舌骨到胸骨柄的中央区域(VI区),对于有必要探查VII区的患者,可以将探头向下倾斜并调整深度或频率以完成上纵隔探查。扫査过程中发现异常淋巴结可以使用纵切、横切和斜切位,多切面观察淋巴结内部情况。#关爱甲状腺#
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浅表器官及外周血管专业委员会.甲状腺及相关颈部淋巴结超声若干临床常见问题专家共识(版),中国超声医学杂志,,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