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整个头部以及头的前、后、单侧部位的疼痛总称头痛。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亦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患。头痛的发病与外感风、寒、湿,内伤肝、脾、肾三脏有关。
推拿部位
1.足底部反射区:额窦、头部(大脑)、脑垂体、小脑及脑干、三叉神经、颈项、眼、鼻、耳、甲状旁腺、甲状腺、肝、胆囊、心、肾、输尿管、膀胱、生殖腺。
2.足内侧反射区:颈椎、胸椎、腰椎、骶骨、尿道及阴道。
3.足外侧反射区:生殖腺。
4.足背部反射区:上身淋巴结、下身淋巴结、上颌、下颌。
常用手法
1.足底部反射区:拇指指端点法、食指指间关节点法、拇指关节刮法、钳法、食指关节刮法、拇指推法、擦法、拳面叩击法等。
2.足内侧反射区:食指外侧缘刮法、拇指推法等。
3.足外侧反射区:食指外侧缘刮法、拇指推法、按法、叩击法等。
4.足背部反射区:拇指指端点法、食指指间关节点法、食指关节刮法等。
痛经的推拿疗法痛经是指在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的病证,亦称“经行腹痛”,尤以青年女性为多见。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前者是指生殖器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后者系指由于盆腔器质性疾病如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或宫颈狭窄等所引起的痛经。中医认为,本病的主要机理是经期受寒饮冷,寒邪客于冲任,致使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推拿按摩治疗原发性痛经能获得良效。
治疗原则:行气活血,调经止痛
手法:一指禅推法、擦法、推法、摩法、揉法、滚法。
取穴和部位:气海、关元、归来、膈俞、肝俞、脾俞、肾俞、八髎、血海、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下腹部和腰骶部等。
操作:
1.患者仰卧,施术者以揉法、摩法施术于患者腹部使其放松,之后一指禅推关元、气海、归来、血海、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等穴,每穴约1分钟,然后以摩法、揉法施于小腹部,治疗10分钟。
2.患者俯卧,施术者立于其右侧,点压肝俞、脾俞、肾俞、八髎等穴,每穴2分钟,然后以擦法、滚法治疗腰骶部10分钟,由上向下推膀胱经20次。
3.直擦背部督脉及横擦腰骶部八寥穴,以透热为度。
指压法治疗落枕落枕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病,多由睡眠姿势不当,枕头过高、过低,局部受寒或轻度扭伤所致。笔者经多年实践,摸索出一种治疗落枕的速效简易方法,屡用屡验,患者不妨一试。
在左右手掌背面,第二和第三掌骨间隙下1/3处各有一落枕点,在此取点后,用大拇指直立切压,顺着掌骨间隙上下移动按压,约2~3分钟后,症状会立即消失,急性落枕一次即可痊愈。
胁痛的推拿疗法1.背俞穴综合手法
首先在背俞穴上寻找压痛敏感点,找到后即以此为输行法、指揉法,得气为度。反复寻找,治疗二至三遍,如遇有结节或条索状阳性反应物,可在此施以弹拨法、捋顺法、散法,手法轻重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如无压痛敏感点及阳性反应物,则在胆俞穴上施术。
2.胆囊区掌揉法
以右掌根置于患者右肋下,行掌揉法,顺逆时针均可,轻重以病位得气,患者感觉舒适为度,行10~15分钟。
3.摩腹
多采用大摩腹泻法,或视虚实言补泻,但第一次治疗宜只泻不补,10分钟后或至肠蠕动加快。
4.胆囊穴点按法
点按双侧胆囊穴、足三里、内关,得气为度。
5.辨证加减
(1)肝气郁结:循胁合推两胁;点膻中;揉章门、期门。
(2)瘀血停积:揉肝俞、胆俞;点血海、足三里、三阴交。
(3)肝血不足:一指禅推中脘、天枢;揉脾俞、胃俞、足三里。
(4)肝胆湿热:点足三里、条口、丰隆。
高血压病按摩疗法高血压病患者除服用降压药外,如配以穴位按摩会起到很好的疗效。
头部按摩
有效穴位百会、天柱、人迎、天鼎、桥弓等,及降压点、神门、心、肾上腺、皮质下等耳穴。
按摩手法①按压百会穴50次,力度适中,以胀痛为宜。②按揉颈部的天柱、人迎、天鼎各50~次,力度以酸痛为宜。③用拇指指腹面向下直推桥弓,先左后右,各10~20次。④用双手示指和拇指指端罗纹面着力,相对掐揉或捏揉两耳图中穴位;或分别按压耳穴3分钟,频率为每分钟75次,力度以柔和为主。
手部按摩
有效穴位关冲、少冲、劳宫、合谷、大陵、神门、太渊等穴。
按摩手法点揉或按揉劳宫、合谷、神门、少冲、关冲、太渊等穴各50~次,力度适中。
手部有效反射区肾、肾上腺、肝、大脑、颈椎、胸腺淋巴结、内耳迷路、血压区等。
按摩手法①在肾上腺、肾、心、大脑反射区上按揉50~次。②在内耳迷路反射区由内向外推压50~次,力度适中。③在血压区、颈椎反射区刮压50~次。
足部按摩
有效穴位涌泉、太溪、照海、太白等穴位。
按摩手法①用力点揉涌泉穴50~次,力稍重,以酸痛为宜。②单指按揉太溪、照海、太白30~50次,力度适中。
足部有效反射区肾、肝、肾上腺、大脑、垂体、颈项、腹腔神经丛、心、血压点等。
按摩手法①单指扣拳,在肾上腺、肾、心、大脑反射区上按揉50~次。②在血压点、垂体反射区上点按50次,力度以酸痛为宜。③双指扣拳,在腹腔神经丛反射区处刮压50~次。
躯干部按摩
有效穴位背部的心俞、脾俞、命门、肾俞、气海俞、关元俞,胸腹部的膻中、中脘、神阙、天枢、气海、关元穴等(图4)。
按摩手法①按揉背部的心俞、脾俞、命门、肾俞、气海俞、关元俞各50~次。②按压胸腹部的膻中、中脘、天枢、神阙、气海、关元穴各50~次。
眩晕的按摩疗法眩晕是指眼花头晕,眩是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现代医学认为,眩晕是人体对于空间的定向感觉障碍或平衡感觉障碍,是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最常见的是梅尼埃病、贫血、高血压病、动脉硬化、颈椎病、神经官能症等。中医学认为,本病虚者居多,如阴虚则肝风内动,血少则脑失所养,气虚则清阳不升,精亏则髓海不足,均易导致眩晕。实者如肝阳上亢化风,痰浊壅遏,或化火上蒙,亦可形成眩晕。
眩晕的常见症状是头晕旋转,两目昏黑,泛泛欲吐,甚至昏眩欲扑,如处舟楫之中。
眩晕的治疗,临床上颇为棘手,穴位按摩疗法则是取效甚捷的一种方法。
头部按摩
有效穴位百会、风池、天柱、完骨等,及神门、交感、枕、心、太阳等耳穴(如图1)。
按摩手法①双手指按压头顶的百会穴30~50次,力度轻缓,此穴对眩晕所产生的不适症状很有效果。②揉按天柱、风池、完骨穴各10~30次,力度以酸痛为宜。风池穴对眩晕很有疗效。③耳部的神门、交感、枕、太阳、心等各穴3分钟,频率为每分钟75次,力度轻重兼施,以轻柔为宜。
手部按摩
有效穴位曲池、手三里、合谷、劳宫等穴(如图2)。
按摩手法按揉以上穴位30~50次,力度稍重。
足部按摩
有效穴位大敦、至阴、窍阴、足三里、丰隆等穴位(如图3)。
按摩手法①大敦、窍阴、至阴穴各掐按5~10次,力度适中。②足三里、丰隆穴各按揉10~30次。
足部有效反射区垂体、大脑、眼、肝、肾、肾上腺等(如图4)
按摩手法大脑、小脑、垂体、眼、肝、肾、肾上腺反射区扣拳各推压30~50次,力度以适中为宜。
感冒的保健按摩手法感冒是四季最为常见的外感病,以冬春季较多见,尤其气候骤变时为多。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体虚抗病力减弱,在气候异常、冷热失调、人体卫气不固之时,风邪乘虚而入,或由一种滤过性病毒所致。其症状是:头痛、四肢酸楚、咽痒咳嗽、口渴、鼻流清涕、打喷嚏、恶寒发热(或不发热)、无汗、咽红肿、胸部发闷、气短、胃脘部胀满、心烦意乱、恶心呕吐、头晕等。
穴位按摩对感冒有较好的疗效。按摩相应穴位不但能增强人体免疫功能,而且能增强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使机体发挥其自身的抗病能力,抵抗病毒和细菌的感染,以达到治病的目的。这是单纯药物疗法所不能达到的。
头部按摩
有效穴位:百会、脑户、风府、风池、天柱等穴,及支气管、肺、外鼻、感冒、咽喉、鼻眼净等耳穴(如图一)。
按摩手法:①按压百会、天柱、脑户各穴位30~50次,力度稍重,特别是打喷嚏、鼻塞严重时,按压百会、天柱二穴很有效。②按揉风池穴、风府穴各50~次,力度以酸痛为宜。③用双手食指、拇指指端着力相对捏揉或掐揉两耳图中穴位。或用火柴棒头,分别按压两耳图(如图二)中穴位各6分钟,频率为每分钟次,力度以轻柔为佳,但要轻重兼施。
手部按摩
有效穴位:合谷、孔最、少商、阳溪、商阳等穴(如图三、图四、图五和图六)。
按摩手法:①掐按孔最、合谷、少商、阳溪各穴位30~50次,力度适中,其中孔最、合谷二穴对感冒时发生倦怠、无力并伴有发热有奇效。②对胃肠症状明显,如恶心、呕吐、食欲缺乏者,按压商阳10~20次,即可缓解症状。因为此穴对恶心是相当有效的。
有效反射区:肺、支气管、鼻、喉、气管、头颈淋巴结、胸腺淋巴结等。
按摩手法:①按揉或推按肺、支气管、胸腺淋巴结区各~次。②点按或拿捏头颈、胸腺、鼻等反射区各50~次。③各治疗区可反复交替使用,每日2次,早、晚各1次,直至感冒治愈。
足部按摩
有效穴位:金门、申脉、京骨、公孙、隐白、厉兑等穴位(图七、图八和图九)。
按摩手法:①捏揉金门、申脉各30~50次,力度以酸痛为宜。②按揉京骨、八风各30次,力度稍重。③掐按隐白、厉兑各30~50次,力度以胀痛为宜。
有效反射区:肾上腺、肾、输尿管、膀胱、鼻、肺及支气管等。
按摩手法:①依次点按足部肾和肾上腺反射区各50~次,向足跟方向点按,以微微酸痛为宜,每日2次。②推按足部输尿管反射区30~50次,由足趾向足跟推按,用力要均匀,力量不要太大,以自觉酸胀为佳。③点按足部膀胱、鼻反射区各50~次。④由足外侧向足内侧推按肺、支气管反射区各50~次。
躯干部按摩
有效穴位:肩井、大椎、风门、肺俞等穴位(图十)。
按摩手法:按揉大椎、风门、肩井、肺俞各穴50~次,力度以酸痛为宜。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