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医院召开新闻发布会,该院耳鼻喉科崔鹏程教授宣布,世界首创生物人工气管移植术获得成功。
6年前,56岁的患者范女士因反复咽痛、咳嗽、发热和气短来医院耳鼻喉科就诊,入院后突发窒息,紧急切开气管才救回一命。后经气管镜检查发现,范女士喉及颈段气管狭窄长约6厘米,CT显示喉软骨和气管环大部分被破坏,诊断为“喉气管狭窄,复发性多软骨炎。”虽然保守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但要终身带着气管套管生活,不能经口鼻呼吸,说话无法发出声音,这样的生活让范女士苦不堪言。
崔鹏程教授介绍,喉气管狭窄或缺损是一种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致残性疾病。一般的喉气管狭窄或缺损,通过手术切除病变部位,将正常部位气道吻合后均能治愈,但狭窄或缺损长度超过5厘米时,则无法实施端端吻合,是一个世界级难题。
面对这一难题,国际上的最新做法是同种异体移植,即器官移植,将捐献者的气管埋植在前臂皮瓣下或大网膜内,经过一段时间的血管化后使其存活,再取出移植到喉气管内,填补缺损。但这项技术有很大的局限性,即患者需要应用免疫抑制剂,以防止机体对移植气管的排斥反应。免疫抑制剂的毒副作用众所周知,会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易发感染,诱发恶性肿瘤等严重疾病,造成肝、肾、消化道等器官损害,所以迫切需要研发一种不用免疫抑制剂的移植技术。
新技术研究成功后,亟待解决问题的范女士成为了该成果受益的第一人。年3月16日,崔教授团队为其实施了一期手术,3个月后CT扫描证实埋植气管完好,无排斥和吸收。6月22日,实施二期手术,术中组织病理学再次证实埋植3个月的软骨存活,无排斥和吸收迹象,术后8天经CT扫描证实,移植气管软骨环存活,管腔通畅。目前患者已能经口鼻呼吸,健康状况良好。
喜欢请转发
声明:如有涉及侵权,烦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行删除。欢迎大家一同分享,谢谢~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