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岁的王先生患支气管哮喘10余年,每年都会因为发作性气短、喘、咳嗽、呼吸困难入院治疗两三次。这些年来,他曾经3次哮喘急性大发作出现窒息危及生命,还并发了缺氧缺血性脑病。因为缺氧缺血性脑病,他反应迟钝,语言交流缓慢,在两三年的时间内不能与人正常交流,别人说什么,需要通过他的爱人把意思传达给他。今年3医院治疗后,经过间断性的激素治疗和高压氧治疗后,王先生的缺血缺氧性脑病基本恢复,能像正常人一样交流了。
“患者每次入院治疗,我们常规给予抗炎治疗、扩张气道药物治疗、全身激素治疗以及局部激素+β2受体激动剂治疗。”医院呼吸科专家刘国英介绍说,虽然每次治疗都能缓解患者的症状,但根本情况得不到改善。
后来,医院将王先生的资料传到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常委、中华医学会介入呼吸病学学组组长、医院呼吸科主任王广发教授处后,王教授通过综合评估,认为患者适合做支气管热成形术。
7月8日晚,王广发教授赶赴包头医院为患者王先生做了第一次支气管热成形术,3周后的7月28日,医院在公司的技术指导下为患者完成了第二次支气管热成形术,再过3周后的8月18日,王广发教授再次赴包,为患者做了第三次支气管热成形术。
此次手术标志着我市首例支气管热成形术完成。据记者了解,这一可明显改善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最新术式在全国仅仅开展了多例。
据医院呼吸中心主任苗青介绍,支气管热成形术是专门针对支气管哮喘的最新手术治疗方案,支气管哮喘发作是由于气道平滑肌痉挛所致,热成形术射频产生的65℃的温度持续10秒,可减少气道平滑肌的数量,让平滑肌不再痉挛并扩张了气道,支气哮喘患者的症状相应也会减轻。“这种治疗相当于热的射频消融,治疗后局部会充血水肿,因此手术需分次进行,待水肿期过去后方可做第二次治疗。”苗青主任介绍说,3次治疗分别完成了该患者左肺下叶、右肺下叶和双上叶的热成形术,最终完成了支气管的热成形手术。
“在三次治疗前的7月8日、7月26日和8月16日,我们分别让患者填写了自评表,患者自评打分术前为10分,第二次术前为15分,第三次术前打分高达26分,说明患者对自觉症状的改善比较满意。”刘国英主任介绍说,术前患者爬楼梯走一两层就要停下来喘半天,第三次手术前,患者自言已经能一口气爬到六层楼了。
专访王广发教授:
支气管热成形术已被证实安全可靠
8月18日下午,医院王广发教授、医院张杰教授医院王昌惠教授围绕支气管热成形术,气道狭窄的冷冻治疗、球囊扩张等医院的呼吸重症专家分享了4场精彩的学术讲座。会后,王广发教授接受本报记者专访,为广大读者解读支气管热成形术。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尤其是儿童发病率更是成倍增长。
目前,哮喘的治疗主要是抗炎治疗和舒张支气管的治疗,药物治疗已经较过去大为改善,抗IgE药物、一些靶向药物的出现也使哮喘有了更多的治疗方法,但哮喘最根本的治疗仍然是吸入糖皮质激素+长效β2受体激动剂治疗。一般而言,患者通过药物治疗都可以很好地控制哮喘,但目前仍有一部分患者由于各种因素使得治疗效果不佳,甚至传统治疗无效,比如激素依赖性哮喘、激素抵抗性哮喘的患者。
王广发教授介绍说,气道的痉挛是哮喘引起呼吸困难最重要的原因,而气道的痉挛是由于平滑肌造成的,因此,针对气道平滑肌的治疗一直是哮喘治疗的核心之一。“平滑肌收缩造成了气道的痉挛、狭窄,引起咳嗽、咳痰、喘,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王广发教授说,热成形术就是利用热的射频消融原理使平滑肌发生坏死,平滑肌坏死后经外界再刺激就不会产生痉挛。“虽然患者的炎症还会存在,但是平滑肌减少,不再痉挛,患者就不会有重症反应,这是热形成技术发明的初衷。”王广发教授介绍说,就目前国内开展的近例支气管热成形术而言,目前尚无一例死亡报告,严重并发症也极为少见,已经证实这种术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对于支气管哮喘患者而言,减少哮喘的发作和临床症状是大家的期望值,这一点热成形术显然能够达到;就医生而言,医生更希望手术能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就目前来看,手术对肺功能并无明显改善,因为慢阻肺患者发作期的肺功能和不发作时是完全不同的,发作期肺功能会很差,不发作时肺功能可能接近正常值,如果在患者最好的状态下测试,肺功能改善则不明显。
“我们期望通过支气管热成形术减少哮喘的发作,减轻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同时也能减少因为哮喘发作引起的看诊、误工、误学、住院等各项费用,治疗后平时的用药也会大幅减少,因此从卫生经济学角度讲,支气管热形成术对频繁发作且控制不佳的哮喘患者而言是极具意义的。”王广发教授说,随着支气管热成形术的成熟和推广,他对这一治疗方案的信心越来越足,也希望更多患者从中受益。
包头日报社全媒体记者沈建梅
责任编辑周旭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