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接到以色列拉宾医学中心的交流计划时,大家的内心是有一点忧虑的,担心命运多舛的民族总伴随着一些不安定因素,担心非英语国家学习交流的不便,医院事务最繁忙的时节离开两周更加重了这份焦虑。其实归根结底就如以色列作家尤瓦尔在《未来简史》中所言,人们之所以不愿改变,是因为害怕未知。但历史唯一不变的事实,就是一切都会改变。
带着这种对于未知的担忧和期待,我们踏上了这片国土,来到了这个既古老又现代的国度,开启我们的交流学习之旅。在这里,我们深深感受到中以两国的传统友谊如丝绸之路源远流长,一带一路通往“流奶与蜜”之地的春华秋实;在这里,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这个历史上受尽磨难的民族的坚毅聪慧,而他们有着与中华民族传统极为相似的友好与热情!这里随处可见中国国家级援建项目包括铁路和地铁,更有形形色色的各种电器和居民生活用品上标注着“MadeinCHINA”。他们更喜欢用中文“你好”和我们打招呼,上海是他们心中遥远的东方现代化大都市。出访前印象中一个战乱和爆炸频发的国家,被一个仅仅由万犹太人组成、60%国土沙漠,但社会安全、气候宜人、环境优美、生活安宁、食品充足、人民祥和、热情好客的全新以色列所取代。
以色列拉宾医学中心(RMC,RabinMedicalCenter)坐落在特拉维夫市附近的佩塔提科瓦市,始于年合并了贝林松(Beilinson)医院,短短20年就扩展出肿瘤学中心、医院、医院及遗传学研究所,在肿瘤综合治疗、器官移植以及神经外科方面独领风骚,敢为人先的态度使其拥有多个以色列第一,第一家血库、60年代第一次肾脏和心脏移植,90年代第一次人工心脏移植、活体肝叶移植以及肺移植,目前各脏器的移植医院的总和。医院名员工,张床位,年急诊量人次,年出院人次,年门诊量人次,年手术量人次,其中复杂心胸手术人次,年婴儿出生量人次,彰显着其在以色列不可动摇的地位及综合实力。两周的交流中,我们最想破解的就是,究竟是什么让拉宾医学中心在如此短的建设时间变得如此的高大上,而20年前的照片则与我们国家一个医院没有多少区别。
管理的“前瞻”与“卓越”
在和我们交流中,医院做了17年院长,现任国际事务部主任的DanOppenheim用的医院和科室领导一定要有“前瞻性”,一定要“追求卓越”,各方面如此,自然会越来越好。医院的发展,这种理念确实贯穿其中。
一、好的环境具有文化烙印,渗透人文精神,让所有的医患心绪平和,而设计合理的环境更可提高医者的效率,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去
第一天来到了拉宾医学中心的Beilinson医院,感觉我们好医院。医院实现人车分离,所有车行都在地下,地面仿佛是一座雕塑公园,各种各样的雕塑随处可见,配着大草坪和鸽子点缀其间,静谧美好。入门后的画廊更让人产生了来到博物馆的错觉。Dan医院介绍,Beilinson医院始建于年,96年正式合并为拉宾医学中心,医院与很多国际著名学府包括斯坦福、麦马、梅奥等都有良好的合作关系。Dan对我们说,他就是要营造某种氛围,让人觉得心境平和,疾病也会好了一半,所有的雕塑都是他精心挑选的,医院的主题和人文精神;而画廊则是以色列的一位著名画家的高仿,几乎临摹了所有博物馆的名作包括“蒙娜丽莎的微笑”等。
拉宾医学中心的科室布局合理有序。急诊中心有三道门,员工门,绿色通道门以及创伤中心门没有常规的喧嚣,病人都有独立空间。特别是创伤中心,无影灯、放射机房一应俱全,所有手术等均可在里进行,等稳定后再转至各专科。血液科病房不大,一共30张床位,大部分是单人间,少数是双人间,每间病房都是可以做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层流病房。重症医学科汇聚着全院最重的病人。ICU的设计处处体现出人文关怀,16张综合ICU床位均是单间,环形分布,护士站在中间。病房的外面是一圈走廊,每张床对应一扇窗,这样家属只要知道床号就可以从窗户看见患者。在ICU探视并不进行限制,家属穿好隔离衣后可以探望和陪伴患者。在呼吸与变态反应科,病房、门诊、气管镜室、肺功能室、过敏实验室、肺康复室以及日间病房(收治气管镜、胸腔闭式引流以及一些生物靶向制剂注射的患者)均在一个空间,而每一个独立的诊室既可以做门诊诊室,又是每一位医生的固定办公室,住院患者或者需要气管镜检查的患者有任何问题都可以来回穿行很方便地解决,大大节省了医生上下来回奔波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和患者满意度,上班的每一分钟都无缝连接,而病人也不用因为检查和治疗不到位找不到方向。
二、卓越的信息系统和后勤保障
在拉宾医学中心,员工的幸福指数很高,缘于他们的信息系统的完善和发达:科主任可以实时观察每一位员工的动向和工作情况,及时做出调整和安排;每一位医生也可以查到病人的所有信息以及所有图像资料。信息系统不仅完整保存了二十年的所有资料,影像学保存截图也非常方便,还有许多数据处理的软件整合,既往例次检查数据很容易就作出一个波形图供医生参考,医生也可以在截图上自由标记作图使得病史记录更为直观。每位患者的门诊和住院信息都整合在一起,按照日期列表显示,医嘱系统与病历系统也整合为一个软件。对于肿瘤化疗患者,可以按照化疗方案,提前输入数日的治疗计划,避免差错。医院的医嘱开立HIS系统与海泰病历分别为2个软件,门诊患者目前仍然是手写病史,门诊系统和住院HIS系统需要切换,此外,各种特殊检查报告,包括医技报告栏目中的各项骨髓检查、影像学等检查结果都分别需要各种插件打开,实际操作中经常出现各种故障,包括死机、自动退出等等,非常影响工作效率。信息系统的发达亦体现在预约就诊、开具医嘱、患者随访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在开具诊疗计划时,非常类似国内的临床路径,如患者是结肠癌术后辅助化疗,药物的剂量、给药时间等等不需要医生花时间去计算,系统会自动算出,大大节省了工作时间、减少医疗差错的发生。而另一个就是超美味的食堂,Dan和我们介绍说是由于他高薪聘请了特拉维夫的一位顶级厨师做食堂管理,满足了员工的胃也就抓住了员工的心,最终受益还是患者,医院下班时开设厨艺学习班,最终是厨师经济得利,员工又能把美味带回家的双赢局面。
三、自上而下服务理念的时时灌输
在培养员工的价值观方面,Dan给我们举了个小例子,一位美国著名自行车手在最辉煌的职业生涯时罹患了肿瘤,来到了著名的MD肿瘤中心治疗,当这位选手问主诊医生还能不能参赛时,医生说,你疯了吗?你能活下来就不错了。于是他当即决定医院治疗,并将这件事写进了他的自传中。Dan知道后就email他在获得版权同意后将写有这个故事章节影印下来给每一个员工,告诉他们即使最强大的医疗机构,如果你不善待患者,依然会导致患者的离开。因此,在这里医师与患者都是非常友善地沟通,尽量站在患者和家属的角度为患者排忧解难。
医疗—永远的核心
一、良好的全民医疗保障
由于以色列国家医疗保险全覆盖,所有人享有免费医疗,且在治疗方面,所有世界上最新的药物均纳入医保,比如最新的肿瘤靶向药物,免疫治疗药物,重症哮喘靶向药物等一应俱全,这里不存在因为经济原因放弃治疗的情况,即使是70、80多岁的老人,仍然非常积极的给予各种治疗,包括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各种新药的治疗,去年1年仅肺移植65岁以上老人就占到三分之一,在查房时就见到了1例病人因为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导致呼吸衰竭再行肺移植的案例,也有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急性发作上ECMO等待肺移植获得治疗成功的案例。对于一些超适应证使用的新药,主管医生需要与药师、行政部门沟通,为患者争取治疗机会,而政府部门对于这样的沟通还是非常信任医生的。医院患者的全部诊疗费用及医护人员的工资收入全部由政府承担,总之就是经济不用考虑,尽管拿出你的医疗技术即可,故医生可以将更多的精力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