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过敏性鼻炎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全球发病率大致在0.8%—42%左右。在我国,过敏性鼻炎的平均发病率高达10—15%。有的小孩在1岁左右就有过敏性鼻炎的症状,随着年龄的增长、抵抗力的渐渐增强,过敏症状越来越轻;而有的孩子到了6岁左右,过敏症状反而明显增强,40%的患者在这个时候就可以做确诊为过敏性鼻炎了。
过敏性鼻炎的症状
1.喷嚏:每天数次阵发性发作,多在晨起、夜晚或接触过敏原后发作;
2.清涕:大量清水样鼻涕,有时不自觉从鼻孔滴下;
3.鼻塞:间歇或持续,轻重程度不一;
4.鼻痒:大多数患者鼻内发痒,花粉症患者或伴有眼痒、耳痒和咽痒;
5.粘膜水肿:鼻粘膜苍白、双下鼻甲水肿,总鼻道及鼻底有清涕或黏涕。
过敏性鼻炎的危害及并发症
除影响生活质量外,还可出现一些并发症,如哮喘、鼻窦炎、结膜炎和咽鼓管功能障碍等。同时,还与慢性阻塞性肺病、胃食管返流、支气管扩张和睡眠暂停综合征等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相关联。因此,正确的诊断、有效的治疗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虽然过敏性鼻炎十分普遍,但却因为很多家长对它的认知不够,导致疾病久治不愈,例如以下四个误区,很多家长并不知道。
误区一:查不到过敏原,就不是过敏性鼻炎?
根据统计,至少有20-30%的过敏性鼻炎患者是查不到原因的。所以说,过敏原检查是过敏性鼻炎患者的必要检查项目,但不是充要条件。一般来说,根据患者鼻痒、鼻塞、打喷嚏、流鼻涕这些典型症状,集合鼻黏膜的检测,就可以确定是否是过敏性鼻炎了。并不是,查不到过敏原,就一定不是过敏性鼻炎。
误区二、长期鼻塞,减充血剂灵活使用?
长期鼻塞,是过敏性鼻炎患者之痛。市面上,缓解鼻塞症状的喷剂很多,大多是局部减充血剂。鼻炎发作时一喷,就要舒服很多。很多家长,心疼宝宝一直揉鼻子的难受样,用药就比较随意,宝宝一鼻塞就给药,经常一天累计可达5~10次。家长并不知道,这类滴鼻剂通常具有较强的血管扩张反跳作用,是引起药物性鼻炎最常见的原因。所以使用鼻炎减充血剂,疗程一般不超过三天,每日滴鼻次数不超过三次。并且家长要注意:左手喷右侧鼻孔,右手喷左侧鼻孔,以免造成对鼻中隔的机械性损伤。
误区三、症状缓解就停药
虽然鼻炎减充血剂不能使用过于频繁,但是鼻炎药也不能说停就停。不少家长担心药物对孩子的副作用,只在孩子犯病时用药,症状稍一缓解就停药,导致过敏性鼻炎时好时坏,甚至愈来愈严重。事实上,对于常年性过敏性鼻炎,每次发作都要持续治疗1~2个月;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应该提前2~3周用药,季节过后,不能立即停药,而是继续用药两周左右。
误区四、过敏性鼻炎是季节性疾病,季节过了就好了
诚然,在某些季节,比如春季秋季,过敏性鼻炎发作的概率很高。但并不是说,这个季节过去,或者等孩子长大后就好了,就不会再发病了。家长如果对过敏性疾病不及时控制,会引发鼻窦炎、咽炎、顽固性头痛、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孩子记忆力减退,智力发育障碍,影响小孩的学习和生长发育。最可怕的是,过敏性鼻炎与哮喘关系密切,如果过敏性鼻炎发展成为哮喘,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一辈子的麻烦。
过敏性鼻炎的治疗
1、环境控制:避免接触过敏原和各种刺激物
敏原检测明确过敏原后,可以有针对性的避免接触过敏原。最常见的过敏原有花粉、真菌、尘螨、蟑螂、动物皮屑等。有些过敏原可以直接避免,例如室内宠物过敏。有些过敏原防不甚防,例如花粉和螨虫。对花粉过敏的患者在空气中花粉浓度较高的季节,避开花粉飘散高峰期进行户外活动,以减少症状发作。
在自然暴露于花粉的环境中,使用特制的口罩、眼镜、鼻腔过滤器或阻隔剂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花粉吸入,减轻鼻、眼症状。
2、药物治疗
临床常用的药物包括,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等(需要遵医嘱进行)。
由于儿童对药物的安全性有更严格的要求,故而被列入特殊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