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TS系列报道第23篇
译者:曾台堆
审校者:郑斌
编者按:欧洲胸外科医师学会(ESTS)第26届年会将于当地时间年5月27-30日在斯洛文尼亚首都卢布尔雅那举行。AME编辑团队很荣幸地邀请国内胸外科优秀医师共同推出了热点报告抢先看系列,以飨读者。
编号V-.使用Stratos系统、骨移植和大网膜成形术进行心脏手术后的复杂胸骨重建。
NizarAsadi,P.Perikleous,F.DeRobertis,V.Anikin
ThoracicSurgery,RoyalBromptonHarefieldFoundationTrust,London,UnitedKingdom
目的:心脏手术胸骨切开术后胸骨伤口裂开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并发症,有着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有着高风险和多种合并症患者不太可能通过胸骨的简单重新缝合而得到成功治疗。因此,如何重建前胸壁缺损,对于外科医生而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我们展示了使用Stratos系统、自体骨移植和大网膜成形术进行心脏手术后胸骨裂开重建的技术。
视频说明:患者71岁,心脏手术后四个月出现了严重的胸骨裂开。CT显示患者胸骨柄和胸骨体间的距离很宽。采用Stratos系统,骨移植和大网膜成形术进行胸骨重建。手术技巧:在解剖和游离双侧胸肌后,确认胸骨缺损并去除纤维化组织,判断胸骨组织的生存力。两个胸骨半部的外侧以斜向方式向着中央缺损方向分割,然后用肋骨作为骨移植物进行填充。在双侧肋骨准备完善后,插入Stratos棒。在胸骨重建之后,还可以通过上腹部手术切开大网膜,然后跨过膈肌,将网膜瓣固定在整个胸骨缺损上进行网膜成形术。
结论:在胸骨伤口裂开的治疗中,刚性胸骨固定(无论是否包含网膜成形术)都可以成功地完成,而且效果良好。虽然胸壁稳定的最佳方法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但我们的技术确实显示出良好的结果,手术后胸壁完全稳定,未出现并发症。
编号V-.使用全机器人平台进行气管的袖式切除。
RaulCaso,T.Watson,M.B.Marshall
DepartmentofSurgery,MedStarGeorgetownUniversityHospital,Washington,DC,UnitedStatesofAmerica
目的:袖状肺叶切除术可有效减少与另一肺叶切除相关的并发症。更重要的是,它保存了更多的肺功能。这个视频展示了一位气管内病变的患者,使用全机器人平台进行气管袖式切除。
视频说明:一位69岁的女性患者,发现中央型气管病变,内镜下未能切除,决定进行机器人气管袖式切除手术。在支气管中间物暴露后,通过在上肺叶下面切割进行切除。在确认切缘阴性后进行吻合口重建。以3-0PDS以端端吻合的方式进行吻合。最终的病理显示,肿瘤为良性病变,气管切缘未见肿瘤累及。
结论:我们展示了使用机器人进行气管袖式切除支气管内病变的技术。我们以前曾报道过,对于支气管内良性狭窄采用开放手术进行切除的技术。微创方法可能有助于良性的支气管内病变切除。
编号V-.再次肺减容术治疗肺过度膨胀引起的肺损伤
ClaudioCaviezel,D.Schneiter,I.Schmitt-Opitz,W.Weder
ThoracicSurgery,HospitalUniversityofZurich,Zurich,Switzerland
目的:我们之前已经描述了再次肺减容手术(re-LVRS)的可行性。经过高度选择患者,进行再次肺减容术的并发症发生率在可接受范围内,术后患者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可得到改善。较为常见的术后并发症是长时间漏气,需要再次手术使瘘口闭合。重新肺减容术(re-LVRS)一般用于严重的肺过度膨胀患者,在第一次手术后有明显的获益,第二次术前需要明确肺气肿目标区域。在此,我们提供一个再次肺减容手术(re-LVRS)的视频案例。
视频说明:一位72岁的男性患者在三年半前接受了第一次双侧胸腔镜肺减容术。术后3个月FEV1从31%提高到66%。该患者获得了明显的收益,然而,从1年前开始,患者的肺功能指标开始逐渐下降。术前肺功能值为FEV1:24%,TLC:%,RV:%,RV/TLC:74%,弥散功能为30%。CT扫描显示肺功能减退区主要位于右侧,在右下肺叶和右肺的一些中心部位,仍然有一些实质较好的肺组织,通过灌注扫描和光密度测定进一步证实了这些发现。在肺组织严重气肿的同时,右肺仍保存了一定弥散功能,我们进行了再次肺减容术。因严重的术后漏气而再次手术必须在术后三天内完成。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在第15天办理出院。三个月后的肺功能显示FEV1为40%,弥散功能为40%。
结论:虽然术后漏气时间较长且伴发生率较高,但再次肺减容术可改善高度选择的患者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本视频展示了再次肺减容术的成功案例,包括修复手术和结果。分步的介绍突出了这种特殊的胸外科手术的特点。
编号V-.经剑突下切口机器人辅助保留膈神经的胸腺切除术治疗儿童胸腺淋巴管瘤。
ChangHyunKang,K.Hyun,S.Park,H.J.Lee,I.K.Park,Y.T.Kim
ThoracicandCardiovascularSurgery,SeoulNationalUniversityHospital,Seoul,RepublicofKorea
目的:由于儿童胸腔尺寸较小,进行微创胸腺切除术在技术上具有挑战性。我们报告了一例纵膈巨大肿瘤包绕膈神经的儿童,成功地接受剑突下切口机器人辅助进行胸腺切除手术的案例。
视频说明:一名13岁男孩,前纵隔巨大肿瘤,被转诊至我院拟行手术切除。胸部CT扫描显示6.7cm大小的多囊性肿块,胸部MRI表现为致密的实性病变,边界清楚,表明为良性囊性肿瘤。由于患者左侧胸腔的空间太小,经左胸进行手术的方法困难较大,因此计划行剑突下切口机器人辅助胸腺切除术。病人采取仰卧位,并通过剑突下长约4cm的纵向切口进入胸腔。另外三个机械臂操作孔在双侧胸壁。术中探查发现巨大的肿物包绕着左乳内静脉、无名静脉和左侧膈神经。胸骨后区域开始解剖,沿着心包表面进行肿物切除。无名静脉很容易从肿瘤中分离出来,但是左侧膈神经被肿瘤包绕。考虑到肿瘤的良性性质以及儿童牺牲膈神经的长期功能性损害,我们决定保留膈神经。在膈神经周围切开肿物,仔细保护神经,进行肿物分离、切除。完整地切除了肿瘤、胸腺及胸腺周围的脂肪组织,并通过剑突下切口取出肿瘤。病人术后恢复良好,没有任何膈肌麻痹迹象,术后第3天出院。最终病理证实为淋巴管瘤。
结论:剑突下切口机器人辅助胸腺切除术是治疗大儿童前纵隔巨大肿瘤的一种新型、有效的方法。
编号V-.机器人手术治疗主-肺动脉窗无功能的副神经节瘤
MarcoNardini1,M.Migliore1,R.J.Cerfolio2
1ThoracicSurgery,UniversityHospitalPoliclinicoofCatania,Catania,Italy
2CardiothoracicSurgery,NewYorkUniversity(NYU)LangoneMedicalCenter,NewYork,NY,UnitedStatesofAmerica
目的:这个视频案例的目的是为了表明,使用机器人平台可以完成胸腔镜难以完成的复杂手术。
视频说明:一名35岁的男性患者,偶然地被诊断出纵隔内有一个直径约4.5cm的圆形肿物,肿物被深深地包裹在主肺动脉窗:如CT扫描所示,肿物在肺动脉的主干上,在隆凸的前面,在升主动脉的后方并被主动脉弓包绕。血浆中的变肾上腺素水平正常。该患者被提议通过胸骨正中切开术进行肿物切除,但他希望能够采用微创手术,因此追查了另一种方法。我们描述了切口布局和仪器的使用方法。从左侧迷走神经上的后纵隔胸膜开始解剖,切除纵隔第5组淋巴结。在进一步解剖后,确定了肿块外侧面的光滑表面。手术的技术关键是,要创建一个适于缝合肿瘤的解剖平面,防止肿瘤在各个方向缩回,并能够解剖出肿瘤与周围组织的界限。手术时间为分钟。第二天,胸腔引流管被拔除,病人出院回家。术后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声音嘶哑,并逐渐缓解。这可能是由于左侧喉返神经的损伤。术后病理证实为原发性纵隔副神经节瘤。术后2个月患者情况良好。
结论:发生在主-肺动脉窗的副神经节瘤较为罕见,其诊断和治疗对外科医生来说是一种挑战。由于机器人平台具有多关节操作臂和视野增强,可以在保持微创方法的同时安全地进行手术操作。据我们所知,这是第一例通过机器人完成的同类案例。
编号V-.机器人辅助食管平滑肌瘤切除术。
MohanVenkateshPulle,V.C.L,H.Puri,S.Bishnoi,B.B.Asaf,A.Kumar
DepartmentofThoracicSurgery,SirGangaRamHospital,NewDelhi,India
目的:使用达芬奇机器人系统(IntuitiveSurgicalInc.,Sunnydale,CA)辅助进行的胸腔手术日益增加。经过改进的灵巧度和3D视觉效果,使机器人具有进行复杂手术的能力,且手术效果良好。在这里,我们展示了机器人辅助食管巨大平滑肌瘤切除手术。患者32岁女性,进行性吞咽困难4个月,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发现食管隆起性病变,粘膜无异常,镜下提示为粘膜下病变。胸部增强CT显示食管见一直径约5cm的病变,可能是平滑肌瘤。患者成功接受了手术,术后恢复平稳。
视频说明:诊断性胸腔镜检查提示食管隆起性病变,上极位于奇静脉弓水平。使用烧灼器械将后肿瘤上方的后纵隔胸膜分开。游离奇静脉弓,并使用内镜线性吻合器进行离断。进一步解剖纵隔胸膜和食管病变上的胸膜下脂肪,暴露食管壁。进行纵向肌切开术并继续解剖,直至显露出白色闪光的食管平滑肌瘤。使用机器人抓取器将该团块向左和向右推移,同时进行钝性解剖以分离肌纤维与平滑肌瘤之间的粘连。我们在从下方的粘膜剥离肿物时尤为谨慎。最后,我们可以完成完整地剜除食管平滑肌瘤和完整的包膜。使用3-0的PDS缝线封闭术中切开的食管肌肉层。漏气测试完成,没有发现缝合端漏气。将标本置入标本袋中取出,仔细止血,逐层缝合伤口。
结论:我们的视频展示了通过微创机器人辅助手段成功切除巨大食管平滑肌瘤。机器人具有灵活性高和3D视觉先进的优点,便于进行手术操作。我们的案例支持应用机器人辅助微创手术作为切除食管平滑肌瘤的主要手段。
AME特约学术通讯员
曾台堆,医学硕士,福建医院胸外科住院医师,毕业于福建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七年制。毕业后从事肺癌、食管癌及纵隔肿瘤的微创治疗,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以第一、共同第一作者发表论文十余篇,多次在全国胸心血管外科学术会议及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青年医师论坛上进行大会发言,交流工作体会、心得。
郑斌,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毕业于中山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七年制。精于食管癌、肺癌微创手术。在围手术期管理及综合治疗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多次获得食管癌、肺癌手术比赛全国性奖项。目前任福建省抗癌协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肺癌杂志》第五届编辑委员会青年编委、欧洲胸外科医师协会(ESTS)会员。多次受邀参与ESTS、ISDE、ASCVTS、ITMIG、WCES等国际会议,并行专题发言或壁报、视频展示。获得年ESTS会议ESTS-FSTCVS奖。目前发表论文16篇,其中SCI论文11篇。获得两个实用新型专利。承担并参与多个省级科研课题。
推荐阅读
ESTS
年会护理论坛简介
ESTS
胸外科热点报告抢先看(九):肺移植
ESTS
胸外科热点报告抢先看(八):青年研究者竞赛单元
ESTS
胸外科热点报告抢先看(七):InterestingCases
ESTS
胸外科热点报告抢先看(六):食管纵隔疾病
ESTS
胸外科热点报告抢先看(五):肺恶性肿瘤②
ESTS
胸外科热点报告抢先看(四):胸部其他疾病①
ESTS
胸外科热点报告抢先看(三):肺恶性肿瘤①
ESTS
胸外科热点报告抢先看(二):手术录像①
ESTS
胸外科热点报告抢先看(一):Brompton年会最佳报告竞赛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