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声带麻痹导致声门裂狭窄引起呼吸困难,治疗仍然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难点之一。
为获得稳定的气道,不可避免的会在一定程度上牺牲掉患者的部分发音和吞咽功能,而呼吸、发音、吞咽任一功能的受损都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病例资料
男13例,女48例
年龄在27—83(56.3±13.6)岁
病程一个月至15年
声带麻痹原因:甲状腺手术38例
特发性喉返神经麻痹4例
脑外伤3例
垂体瘤手术1例
喉外伤1例
食管癌术后1例
患者通过电子喉镜下确诊双侧声带麻痹,其中43例双侧声带麻痹患者病史≥6个月;5例患者病史6个月,因甲状腺癌侵犯气管和或喉返神经已经切断,双侧声带没有恢复运动可能。
手术方法:全身麻醉后实施内镜下双侧声带后端切断术支撑喉镜下暴露声门裂。
能量装置设置参数如下:
①CO,激光器,设定为连续模式,功率为3~5w;气管插管上方放置湿棉球保护套囊;气管内供氧浓度30%。
②等离子射频:调整等离子系统消融功率至7档,止血功率至5档,使用喉科专用等离子刀头。
气管切开问题25例术前已行气管切开的患者术中经气管切开口更换麻醉插管。
23例未行气管切开患者经口气管插管,20例患者术中施行气管切开术,3例患者因个人原因拒绝行气管切开,故未行气管切开。
未行气管切开的3例患者术后72h内严密观察呼吸情况,备急诊气管切开术。
术后堵管时间行气管切开的病例术后第3天更换为金属气管套管并尝试短暂堵管,如果日常活动无呼吸困难,夜间睡眠无明显憋气及喉鸣音,再进行连续堵管。
堵管存在呼吸困难的患者暂缓堵管,每日尝试堵管,逐渐延长堵管时间,直至连续堵管无呼吸困难时开始连续堵管。
疗效评价分析所有病例术后定期门诊随诊,并电话随诊记录术后情况。
1.拔管率分析:术后1个月门诊随诊复查电子喉镜评估手术前后声门裂宽度变化情况(图2,3),同时评估日常活动无呼吸困难,夜间睡眠无憋气及喉鸣音方可拔除气管套管,计算拔管率,之后电话随访观察患者的发音和进食情况。
如果电子喉镜评估声门裂宽度欠佳,同时堵管不耐受可延长至术后2—3个月再次门诊复查评估,术后3个月以上无法拔管者考虑二次手术。
2.吞咽功能评估:术后第1天即可开始进食,吞咽误吸按照P-
earson方法):进食正常且没有误吸咳嗽发生;
1为偶有咳嗽但没有临床症状;
2为持续的咳嗽,进食或吞咽导致咳嗽加重:
3为误吸导致吸入性肺炎等肺部并发症;
随访观察患者进食误吸呛咳及代偿情况。
3.患者术后发音满意率:对于成功建立有效气道的患者电话随访评估患者手术后主观嗓音的造化情况并记录患者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影响情况。
一、患者一般结果48例患者,1例失访,47例患者随访5个月至10年,平均41个月。其中35例采用CO2激光辅助双侧声带后端切断术,13例采用等离子射频消融辅助双侧声带后端切断术。所有病例均在术后3~5d顺利出院,1例术后3个月成功拔除气管套管,术后3年因其他疾病死亡。
二、患者拔管率术后38例患者一次成功拔除气管套管(不含未做气管切开的3例患者),一次拔管率为84.44%(38/45)。
2例患者术后1个月复查发现声带粘连,术后2~3个月行内镜下粘连松解术,二次术后1个月可耐受堵管成功拔除气管套管。
二次手术拔管率为88.89%(40/45),拔管时间1~3个月,中位数1个月。
4例拔管失败病例一次拔管失败后拒绝接受二次手术治疗。
48例患者中有4例曾在外院行单侧杓状软骨切除术治疗的失败患者,经过行双侧声带后端切断术后2个月成功拔除气管套管,随访2年和6年没有复发。
三、患者气道重建成功率术后拔管或术后呼吸明显改善,无憋气现象定义为气道重建成功。
四、患者术后发音满意率33例患者满意,日常打电话交流顺畅,不需重复话语;8例患者较为满意,自感音量减小但可以完成日常打电话交流,偶尔需要重复自己的话。
2例患者术后发音为气息声,自觉影响生活交流。患者术后发音满意率为95.35%(41/43)。
五、患者术后进食及吞咽情况按照Pearson评分方法43例患者术后进食评分为0分,3例患者评分为1分,进食锻炼1~6周后呛咳消失可正常进食;1例患者术后2周出现吸入性肺炎,评为3分,之后进食呛咳逐渐改善,至随访时评分为1分,进食时偶有呛咳。1例患者失访无法获取其吞咽情况,吞咽功能恢复率为97.92%(47/48)。
六、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本组47例随访患者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3例患者术后出现声带粘连,2例声带粘连导致不能堵管,术后2个月行内镜下粘连松解术,二次手术后1个月可耐受堵管成功拔除气管套管(图4)
讨论声带麻痹是指因迷走神经或其远端分支的功能性、结构性受损所导致的声带运动部分或完全丧失。
声明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