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食管外科学术周成功举办!前几天和主任看门诊。一个病人进来:“医生,我来找你看下片子。”主任答:“片子我不看,我看病。”上周参加麻醉老师一个学术会议,一位讲者说会诊气管插管时,不要只去插管,麻醉医生要了解病史、快速评估气道(真的需要插管吗?病人有什么特殊的情况?),不能当干活的机器,应该把自己当医生看待,这不仅为病人负责,也为自己负责。以前会诊时,常听到这样的话:“×××科室叫你去放胸管。”当时就觉得这样的说话方式有些不妥。病人未见,病史、体检、影像资料没了解,如何决定要不要放胸管?我是看病的医生,不是干活的机器。看片子、气管插管、会诊放胸管,确实可能是接下来的诊疗需要做的重要步骤,但这些应该是在我快速了解病人情况,综合判断病情后,作为一个医生做出的决定,而不是被要求怎么做。这不是面子问题,而是你如何定位自己,你的定位,影响你的决策和行动,决定你将赋予多大能量去做这件事。再比如手术台上的“扶镜手”,我只是个“扶镜的”吗,主刀让我往左看就往左看,往上瞧就往上瞧。这当然不够,我是主刀的眼睛,是整体操作的一部分,我得跟上主刀的节奏,有时甚至提前预判主刀下一个步骤,给出清晰准确的视野。手术助手是一成不变的牵拉肺或食管吗,不,随着手术进度的变化,牵拉方式要跟着变化,有时需要提前预判主刀下一个步骤,给出优质的暴露,我不是一个“拉肺的”,我是主刀的左右手。我不是“那个看门的”,而是保护大家安全的安保人员;我不是“那个耍嘴皮子的”,而是给人带去欢乐的脱口秀演员;我不是“灭火的”,而是来救人的消防员;我不只是“教书的”,而是教书育人的老师;茑屋书店前台,不是“询问处”,不是“服务台”,而是“生活提案者(CONCIERGE)”,他们向你推荐商品时,讲述商品的故事,在和你的交流中,提出适合你的生活方式。你的定位,决定你将赋予多大能量去做一件事。下面看两个病例:一个下咽部、食管中下段恶性肿瘤病人,与外院耳鼻喉科医生合作手术(全喉切除+管状胃与切除喉部的食管吻合+颈静脉成型+气管造瘘)。一个气管狭窄病人,呼吸内镜医生、麻醉医生联合外科医生紧急抢救,困难插管没有变成困难通气,插管成功,置入气管支架,病人恢复良好。人总有局限性,再强的人,也有自己力所不及之处,善于求助是一种弥补的方式,这不是丢人,而是一种能力,善于求助让我们变得更强。有一种胜利叫安全撤退——丢掉自己的面子,保住病人的生命。医院食管学术周,我第一次见了纵隔镜下食管癌手术,避免开胸是一大优点。纵隔镜视角下,以食管为中心的周围解剖结构,和平日所见大有不同。比如:气管、心包等位于食管上方,椎体、降主动脉等位于食管下方。对我们初学者来说,有机会从不同角度看见一个脏器,可以加深对解剖的理解。一次直播胸腔镜肺段手术讲解时,术者说“要把立体解剖搞清楚,装到任何一个角落里,都能弄明白,不是有些时候认得,有些时候不认得,如果这样,可能解剖认识还没到位。”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手术目标的暴露,卵圆钳钳夹牵引好比“粗犷暴露”,它把大致方向显露出,但局部的暴露可能还不够理想,于是用吸引器“精细暴露”。就好比游标卡尺,有一个主尺和一个更精细的游标尺,主尺负责“粗犷测量”,游标尺负责“精细测量”,二者数值相加就是物体的长度。望远镜也有一个粗调,一个精调,粗调让你大致看到风景,精调让你看清风景。我们对于手术技术的学习也类似,一开始我们是“粗犷的进步”——你熟悉手术流程、了解电钩超声刀的使用方法、知道肺动脉有几支、喉返神经大致在那个位置……但“精细的进步”并不容易——手术流程熟悉了,具体的细节是否遗漏?电钩超声刀会使用,是否能精准找到解剖间隙?知道肺动脉有几支,它们是否有变异?喉返神经到底行进的路线是怎样?……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一个手术或一件事,看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就不会,那是因为“精细调节”的功夫还没到家。我们看见一朵云,误以为看清了那朵云。大家注意术者目光的方向和右手的姿势。手术时,目光不轻易离开目标,就好像你要打蚊子,一定盯着它不动,而让别人去拿电蚊拍。这样可以保持手术的专注度和节奏感。手术室餐厅为晚下班的人准备免费点心,每个工作日都有,水饺、米粉、汤圆……每天不重样。精疲力尽时,吃上热乎乎的食物,心里暖洋洋。有时候,关心员工最暖的方式就是关心他们的胃。最后附几张精彩的术中及学习照片:精彩故事仍在继续……觉得文章有启发记得点赞、转发鼓励↓↓↓叶树柳
学习,学习,再学习
转载请注明:http://www.buzhouz.com/qgxzjc/7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