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切开术是一种抢救重危患者时常用的手术,20世纪40年代前仅用于解除咽喉部病变引起的呼吸道阻塞,40年代初开始用于解除脊髓灰质炎引起的下呼吸道分泌物阻塞,此后,气管切开术的应用日趋广泛,应用于较长时间的昏迷、胸腹部外伤或大手术后,以及许多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咳嗽反射受抑制,下呼吸道分泌物积存不易排出,造成下呼吸道不畅等。
气管切开术选择恰当可挽救患者的生命和改善治疗效果,选择不当则可加重患者的痛苦,增加术后并发症。因此,正确掌握手术适应证及时机至关重要。
各种原因引起的上呼吸道阻塞是上世纪60年代前最常见的气管切开术适应证。上呼吸道原因不能很快解除的疾病,如喉部各种良、恶性肿瘤、下咽及咽部较大肿瘤、喉狭窄、双侧喉返神经麻痹等影响呼吸者,即使只有轻度的呼吸困难,也应尽早行气管切开术。
根据上呼吸道阻塞的严重程度,临床不难决定气管切开术的时机。头颈部手术对呼吸道有潜在的危险性。根据病史及手术范围,有计划地行气管切开术是提高手术安全性的重要保证。因而,这些手术更加依赖气管切开术来保证手术的安全及术后康复。
下列情况应考虑预防性气管切开术:
①颈淋巴结清扫术连同口腔或咽腔原发灶切除术者;
②气管受压或移位有气管软骨萎陷的危险者;
③两侧喉返神经受肿瘤侵犯必须切断时;
④吞咽时有误吸危险者;
⑤估计术后有出血者;
⑥咳嗽反射功能障碍,气管内分泌物不易排除者。
术后24小时内要密切观察气道情况,如发现气道不通畅,应找出原因,及时处理。
气管切开多选择在手术中同期完成,优点在于:
①气管插管直接经气管切开口与麻醉机连接进行全麻,避免插管与咽喉部的手术相互干扰;
②带气囊的气管套管可以防止术中血液流入气管,或因组织肿胀、器官移位而引起的呼吸道梗阻;
③可以避免插管造成的肿瘤种植转移;
④尤其对年龄大、手术时间长的患者可以防止术后窒息。
对脑出血、脑梗死、脑肿瘤、高位截瘫、胸部外伤、胸部肿瘤、下呼吸道炎症等昏迷和其他原因引起的下呼吸道分泌物积聚的患者,为吸除下呼吸道分泌物,防止肺部感染,改善呼吸功能,也应尽早行气管切开术。
对昏迷患者,最理想的方法是先行气管插管术,这样可以迅速解除呼吸困难,吸除下呼吸道分泌物。如数天后仍昏迷,改行气管切开术时,就可以比较从容不迫,增加手术的安全性。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合并呼吸障碍是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气管切开是抢救成功的关键。积极早期行急诊气管切开术,有利于早期预防继发性的脑损伤及肺部感染。因此,重型颅脑损伤不应等到出现呼吸障碍时才行气管切开,以下可作为气管切开的术前参考:
①因呕吐、颅底骨折、颌面部外伤后致误吸者;
②颅脑损伤较重,预计一周内神志不能清醒者;
③伤前有肺功能低下及肺部病变;
④年龄大于60岁,有长期吸烟史者;
⑤伤后已出现肺部感染者;
⑥吸气性呼吸困难;
⑦合并其他损伤导致呼吸困难者,如高颈髓损伤、多发肋骨骨折、反常呼吸、创伤性湿肺、神经源性肺水肿等。
烧伤患者合并严重吸入性损伤,由于气管黏膜损伤水肿,坏死组织脱落导致气管腔狭窄,甚至气道梗阻,因此常须行气管切开以维持气道通畅。通过相关案例分析,我们认为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术的参考指征是:
①烧伤后口唇黏膜水肿外翻,似“鱼嘴状”;
②面颈部中、重度烧伤者;
③颈部环状或半环状焦痂形成。
其绝对指征是:
①烧伤后迅速出现呼吸困难且进行性加重者;
②PaO2<8.0kPa,PaCO2>6.0kPa,PaO2在吸氧时升高不明显者;
③口鼻内有大量血清样渗出者;
④呼吸道内有大量黏稠分泌物不易咳出者;
④双肺有广泛湿啰音、哮鸣音或X射线显示有肺实变者。
当临床上有两项参考指征或一项绝对指征时,应立即进行气管切开术。在检查全身情况时,应注意咽喉、呼吸道和肺部的情况,尽早摄胸片并随时作血气分析。中、重度烧伤者在12小时内行气管切开术,如超过12小时应严密观察呼吸功能、意识障碍程度和呼吸道受损情况以判断是否手术。早期气管切开有利于烧伤患者的全面治疗,帮助患者度过危险期。
对呼吸道异物的患者,凡不需施行气管切开术者,均应竭力避免。但对巨大或形状特殊的异物,估计较难通过声门裂取出者,可先行气管切开术。或在异物取出的过程中发生意外,如异物很难越过声门裂或于声门裂处发生滑落引起严重窒息,经抢救改善后,估计再次经喉试取仍难成功者,宜行气管切开术取出较为安全。
综上所述,气管切开术在现代医学中已不再单纯为了解除喉梗塞,其适应证已有了明显的变化和发展,变成主要用于机械通气支持和辅助颌面、咽喉及头颈部手术前施行的常见手术操作。虽然有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但相对于抢救危重患者,预防下呼吸道分泌物阻塞引起的肺部感染,呼吸机依赖者和保障头颈部大手术的安全性等,气管切开术的优势仍大于其并发症带来的危害,一旦有手术指征,建议应尽早手术。
本文选自《医院临床》,行文略有改动
作者:邹胜琴,何刚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