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道管理作为加速康复外科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每一位参与患者围术期管理成员不可回避的难题,也是临床麻醉安全的最大威胁之一。《围术期医学论坛》有幸邀请医院麻醉科主任于泳浩教授为我们解答困难气道管理的相关问题!
请您谈一谈气道管理在临床麻醉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于泳浩教授:大家感觉气道中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低,就忽视了气道在麻醉工作中的地位,实际上气道还是麻醉永恒的主题。麻醉离不开气道,我在开始从事麻醉时,最担心的依旧是插管不成功,就是遇到所谓的困难气道。随着技术的提高,困难气道的发生率越来越低。但这并不意味着困难气道不会发生,气道的问题一旦发生,就有可能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虽然说我们感觉困难气道的发生率在平常的临床工作当中变得越来越低,但是不能因此不做充分的准备和培训。麻醉的核心技术是麻醉医生对围术期生理功能的调控,而调控的基础就是建立一个稳定而安全的气道。作为一个医生来讲的话,如果说你有一个非常强大的气道技术的话,对提高在科室中的位置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个人来讲,大家在临床上最害怕的就是困难气道。如果在临床上碰到紧急情况时,可以具体去找某一个主任解决,那么这个主任在科室当中也是有一席之地的。
您如何看待可视化技术在气道管理方面的应用?
于泳浩教授:随着技术的进展,可视技术的使用是不可逆转的。我们经常有两个争论,第一是我们临床到底是否需要普及可视技术,有的主任认为在刚刚开始教学训练时就用可视气道会导致学生们根本不会使用普通的喉镜插管,因此要在学会普通气管插管后再使用可视技术。但是我认为技术的进步是不可阻挡的,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必然会出现最初不适感,或一些已经习惯老技术的专家会对此有抵触的情绪,但是技术的发展是不可逆转的。所以我个人还是认为可视气道迟早会替代我们现有的气道技术。按照这种趋势,我们尽早去掌握普及这项技术还是很有利的。
可视气道技术发展时间很短,只有区区不到十几年。但是它是随着相关工业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现在的工业技术包括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视技术甚至人工智能技术在气道应用都是必然的。所以说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我认为先去练习普通气道技术再去练习可视技术多多少少有些保守,医院来讲,我们从住院医生就开始将可视气道技术作为一个基本功来培训。在临床工作中也可以感受到可视技术是能够明显减少困难气道的发生率,包括对术前评估也很大的有好处。
请您谈一谈开展困难气道管理培训的意义有哪些?
于泳浩教授:我们现在在很多会议上都会进行workshop,进行各种各样的气道培训。大家对此积极性也很高。但是我觉得气道培训走入一个误区,我们现在只重视一些有预期的困难气道,只做可视喉镜等等各方方面面可预期的培训。但是临床上最致命的是非预期的困难气道。如果我们知道要面临的是困难气道,那么依靠现有的技术是可以解决的。因为非预期的困难气道发生率非常低,所以在培训中我们也很难去做一些实操的培训。因为一项技术是有学习曲线的,如果没有实操支撑的话,在真正发生紧急情况时就可能很难去解决问题。比如当我们要做颈前的紧急气道时如果实际上没有练习过,大家都不敢去实施这项操作。而且置管成功率也会非常低。但这种有创操作技术又很难在模拟气管中真正实现,所以如何去培训紧急气道、有创气道这种非预期困难气道的处理,实际上我们是缺乏这种操作经验的。不是说培训就是轰轰烈烈走一些过场就行了,我们要真正实际解决问题。如果每个人要去掌握这项技能可能是不现实的,我个人的意见还医院或培训中心有一到两名能够真正掌握有创气道的人员,在关键时刻可以解决问题。这是我们开展困难气道培训的意义所在。
您认为目前气道管理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于泳浩教授:现在提到气道可能走入一个误区,就是气道就等于气管插管,我们在天津建立了气道联盟,气道联盟的参与单位不仅仅是麻醉科,还有重症科、呼吸科、胸外科、甚至还有ICU的一些医生与护士。实际上气道并不等于气管插管,我们插管的很多时候就发现插管成功后但是拔不出来,或者插管成功但是通气不成功,从而导致寂静肺。这种情况包括我们术后相关肺部并发症(PPC),实际上也是和气管插管相关的。插管是否正确,术中的维护是否规范直接决定了病人术后PPC的发生,甚至决定了病人的远期预后。我们经常看到患者手术进行很顺利,拔管也很好,但是术后却发生了肺感染。这种情况肯定是与气道管理是有直接关系的。所以说气道管理好并不等于插管成功就解决所有问题,包括术前的评估、插管的操作是否规范、术中的气道管理、一些局部用药等等,这些药如何规范化使用,从而预防术后PPC并发症,这都是需要我们思考的。
很多基层医生认为气道管理就等于气管插管,忽略细节并造成气道相关的并发症或没有发现的肺损伤、黏膜损伤或气道反应增加等等情况,这些情况可能造成术后PPC增加。所以我们在术中管理时就要想到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情况。这是与我们直接相关的,而不是只管我们术中的事。我们反复提到麻醉医生要考虑患者的远期预后,这才是真正的走向围术期医学,而不是只是喊一些口号。
有关气道问题的话题很多,但是各个学科真正与气道打交道的并全程参与的是麻醉科。而麻醉科的气道管理是为了手术而做的气道管理,而不是一个治疗性的气道管理。因为这种有创性的气道操作是为了手术,为了麻醉而做的事情。如何去减少这种治疗性的气道损伤,减少气道相关的影响,可能需要我们更多的去思考。
来自:医院麻醉科主任于泳浩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