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恶性肿瘤
喉恶性肿瘤是一类发生于声门上区、声门区及声门下区的恶性肿瘤的总称,喉癌多指占其绝大多数病理类型的喉鳞状细胞癌。
喉癌part
1
流行病学
喉癌(carcinomaoflarynx)多发于50~70岁男性,但由于近年来烟草消费的低龄化,喉癌的发病年龄有降低趋势。女性吸烟人数的增加也使女性的患病率不断增加。喉癌的发病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全球范围内,以中欧、东欧、古巴、西班牙及乌拉圭发病率较高,可能与其较高的吸烟率有关,年WHO统计我国喉癌发病率(年龄标准化)男性为2.2/10万,女性为0.5/10万,死亡率男性为1.2/10万,女性为0.4/10万。我国东北地区的发病率较高。
病因
绝大多数的喉癌患者都有长期的吸烟史和饮酒史,吸烟为喉鳞状细胞癌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烟草可使呼吸道纤毛运动迟缓或停止黏膜充血水肿,上皮增生和鳞状上皮化生,成为致癌的重要基础。烟草可显著增加声门区鳞状细胞癌发生的相对危险性,而饮酒可明显增加声门上癌的发生率,当吸烟同饮酒联合存在时可产生倍增效应。
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是喉乳头状瘤的病原体,HPV-16、18可能在喉癌的发生中起到一定作用,也有部分观点认为HPV在喉癌发生中的作用被夸大。
多环芳烃、粉尘、芥子气等空气污染及石棉等职业暴露与喉癌有一定关系。
喉癌的其他危险因素包括:营养因素缺乏、性激素、胃食管反流及遗传易感性等。
病理
喉癌的癌前病变是一类具有较高恶变倾向的病理改变,包括喉角化症、成人型慢性肥厚性喉炎及成人型喉乳头状瘤等。不典型增生是癌前病变的主要病理学特征,表现为细胞多态性、去极化、核形不规则、核分裂象增多等,据其异型性程度可分为轻、中、重度,但已经明确恶性肿瘤可以从任何一个级别的不典型增生甚至正常上皮发生。
原位癌为局限于上皮层发生的癌,基底膜完整,是最早期的喉癌。光镜下角化珠形成并且侵袭性生长是鳞状细胞癌的特征,侵袭表现为穿透基底膜,向下方组织蔓延,伴有细胞外基质沉积、纤维结缔组织形成、新生血管等间质反应,免疫组化显示:癌细胞表达角蛋白、波形蛋白等上皮性标记,电镜下可见细胞间桥及张力丝等。喉癌依据角化珠、细胞间桥、病理性核分裂象等可分为高、中、低三个级别。发生于喉的转移癌较为少见,晚期下咽癌及甲状腺癌可累及喉腔。喉癌的大体病理可分为菜花型、溃疡型、结节型及包块型。
扩散转移
根据解剖部位,喉癌可分为声门上癌、声带癌及声门下癌。在胚胎发育上,声门上区结构来源于口咽胚基,声门区及声门下区来源于喉气管胚基,这导致两个区域有不同的纤维筋膜组织结构及淋巴引流,声门区双侧也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区域。这种胚基发育的不同来源成为喉癌治疗中行喉部分切除的肿瘤学基础。
声门上喉癌可经会厌软骨上的血管和神经小孔或破坏会厌软骨侵犯至对侧面,向前侵犯会厌前间隙、会厌谷,向上侵犯舌根,向下可侵犯至杓状会厌襞、室带、喉室甚至梨状窝等,原发于杓状会厌襞的鳞状细胞癌在组织分类上尚有争议,一些观点将其归为下咽癌。声带癌多原发于声带前、中1/3交界处,可越过前联合达对侧声带,向后侵犯环杓关节影响声带运动,向上累及喉室及室带,向深部侵犯声门旁间隙,并累及下咽区等结构,晚期甚至可破坏甲状软骨突出于喉外。声门下癌可向下直接侵犯气管,向前外可穿破环甲膜至颈前肌层,向两侧侵及甲状腺,向后累及食管前壁。
喉癌的淋巴结转移以颈内静脉上群居多,其次为颈深淋巴结中群及下群,声门上癌的淋巴结转移较常见,声带癌由于弹力圆锥的限制及缺乏淋巴引流较少出现淋巴结转移,喉前淋巴结为声带癌转移的前哨淋巴结,声门下癌及声门癌侵犯声门下者可转移至喉前淋巴结及气管旁淋巴结,后者与气管造瘘口复发癌有密切的关系。
喉癌的血行转移少见,可发生于疾病的晚期。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为肺,其次为肝和骨。
文章:《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8版》
图片:网络
编辑:陈萌
审核:龚龙岗
长按识别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