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首都医科医院
头颈外科主任、博士生导师刘良发教授
文/赵爱民
他,德术兼修、经验丰富,将救死扶伤、服务大众为己任,用自己的活人之术和济世之心在天地间写下一个大大的“仁”字。
他,以开放包容的态度面对学术,刻苦钻研,废寝忘食,创造出能体现本领域特色的新方法、新手段、新技术。三十载辛勤耕耘,三十载无私奉献。刘良发用一个共产党员的忠诚和执着,怀着白衣战士的赤子之心,呵护着人民的身心健康,使首都医科医院头颈外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的创新之路,谱写了大医精诚的人生乐章。
注重积累勇攀高峰医生这个职业,是受人尊重的神圣职业,要想当好医生,首先要练就过硬的本领,精湛的医术。刘良发从选择这个职业起,就深谙医者真谛。他深深懂得,当个医生难,当个好医生更是难上加难。为了不断更新知识、开阔视野,刘良发大学毕业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昆明医学院临床应用解剖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师从我国应用解剖学专业先驱王爱莲教授,学习临床应用解剖,为从事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临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硕士毕业特招入伍,成为一名军医,并开始从事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在工作中认识到,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是一门相当复杂的学科,深感学习的重要。于医院-军医进修学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杨伟炎教授,学习耳鼻咽喉头颈-颅底外科,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几乎把全部时间消耗在科室和图书馆,贪婪地汲取知识的营养,刻苦学习换来的是优异的成绩拿到医学博士学位。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深受杨伟炎教授的言传身教影响,立志成为一名技术精湛的好医生;在此期间有幸得到姜泗长院士、顾瑞教授、钟世镇院士的指导和帮助,没齿难忘。他尤其记忆犹新的是当年在钟世镇院士指导下开展侧颅底临床应用解剖学研究时,钟院士的谆谆教诲:“你现在所做的这些解剖学研究将在你的外科职业生涯中终身受益”。博士医院工作。直到年人医院工作。多年来,他一直注重在增加知识储备、丰富临床经验、提高医术水准上下功夫,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刘良发在本专业领域有了质的飞跃,他尤其擅长头颈部肿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对甲状腺肿瘤、喉癌、下咽癌、鼻腔鼻窦恶性肿瘤,涎腺肿瘤、咽旁颞下窝及对颅底肿瘤的外科治疗、喉气管狭窄的治疗有丰富经验,凭着过硬的技术和和蔼的态度,来找他看诊的病人络绎不绝,病人的认可、同事的认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迅速成长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为了确保及时了解并掌握本学科领域前沿的知识,他在~年去英国MRCInstituteofHearingResearch从事博士后学习及研究,师从英国著名听觉生理学家AlanR.Palmer教授学习听觉神经生理学。刘良发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他很少休息过周末,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研究高、精、新、尖技术上。学习期间,他除了熟练掌握世界上先进的诊疗技术外,还见识了来自世界各国的各种复杂疑难病例,丰富了自己的临床经验。
刘良发深谙拼搏与成功的辩证关系,他于年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参观访问,学习头颈外科临床。回来后从事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临床工作,擅长各种复杂头颈部肿瘤切除及缺损修复。人的生命就像一篇文章,只有经过多次精心修改,才能不断完善。刘良发一次次进修,一次次学习,让他逐渐领略到生活对于智者永远是一首昂扬的歌,它的主旋律就是奋斗。
在科研的道路上,他砥砺前行,锐意创新。他曾先后承担: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噪声性耳蜗损伤后下丘神经元可塑性的实验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噪声性耳蜗损伤后下丘神经元可塑性的实验研究”、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计划面上项目“干扰RhoC对喉鳞状细胞癌侵袭与转移影响的实验研究”等国家、省部级课题多项。
天道酬勤,醉心于科研的他,成果辉煌:为让同道们分享自己的临床经验,少走弯路,造福病人,他笔耕不辍,著书立说,先后作为副主译、译者或作者参与编写/编译医学专著6部:《耳解剖学与颞骨组织病理学》《耳鼻咽喉科误诊误治》《鼻咽癌》等;在国内外专业杂志发表论著《正常豚鼠下丘的电生理特性》《噪声性耳蜗损伤后豚鼠下丘γ-氨基丁酸(GABA)的改变》《Phase-lockedresponsetopuretonesintheinferiorcolliculus》等50余篇。“侧颅底的应用解剖、三维CT研究与脑神经保护的临床研究”,在第十二次全国中青年医学学术交流会(耳鼻喉科)获优秀论文二等奖;“外伤性鼻出血的介入治疗”获年度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自体游离空肠移植重建下咽食管的临床应用”获医院医疗成果一等奖;“内镜下耳及侧颅底复杂病变外科微创技术的临床研究”获年度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年荣立3等功1次;年参加四川汶川大地震救援,获嘉奖。
潜心研究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让刘良发教授在本领域享有很高的声望:他不仅担任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无喉者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耳科学杂志》、JournalofOtology(Englishversion)、《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编委,回国留学启动基金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而且还担任《医学研究杂志》《南方医科大学学报》、ActaOtolaryngica、《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杂志等多个杂志审稿人。
科学管理彰显谋略年,作为人才引进,他来到首都医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担当头颈外科主任,他深知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也深知“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道理。在实际工作中,除了自学之外,医院的横向联系、利用各种机会带领团队成员积极参加外省市组织的各种业务会议,不耻下问、学习新技术、参加读片会等,使自己和团队成员始终处在不停学习的状态中,让自己和团队的专业知识紧跟学科发展的前沿。
身为头颈外科学术带头人,不但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过人的胆量,更要有出色的管理才能。刘良发教授狠抓管理,他一方面重视强化本专业各级医生的岗位培训,另一方面着眼于引进开发新技术、新业务,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救治水平,有预见性地制定各年度新技术、新业务发展方向及实施方案;对于临床工作上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组织专题讲座及技能培训,整个学科团队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刘良发教授创新管理、注重发展为目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得团队在头颈部常见病种如喉癌下咽癌、甲状腺癌,涎腺肿瘤、鼻咽癌、鼻腔鼻窦恶性肿瘤,以及咽旁、颞下窝及颅底肿瘤以及喉气管狭窄的治疗效果上得到患者的一致好评,其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科室已开展上至颅底,下达上纵隔范围内的各种头颈部肿瘤切除和功能重建手术,并取得良好的疗效。已开展的手术主要包括:鼻腔鼻窦肿瘤切除术、美容小切口微创甲状腺手术、甲状癌侵及邻近器官的根治性手术、颅面联合进路切除侵犯颅底的鼻窦鼻腔恶性肿瘤手术、保留发音功能的各种喉部分切除术、全喉切除术、各种类型的保留重要功能的颈淋巴结清扫术、治疗晚期下咽癌侵犯颈段食道或原发性颈段食道癌的全喉下咽及食道切除等。
在刘良发教授的带领下,头颈外科以高超的医术和完美的服务,成为首都医科医院享有盛誉的临床重点专业。
在从事繁重的临床、科研和管理工作的同时,刘良发教授作为博士生导师还担任临床教学工作。他总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始终像一位领路人,坚持让一群年轻医生学生脱颖而出。在他的指导下,承担了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进修医生、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为学科培养了很多后备人才。
科室人员
仁字当先挽救生命年1月7日,注定成为刘良发不平凡的一天,刘教授一早刚上班,就接到了龚树生主任一个急电——一位几乎已经“断了气”的危重病人正在从医院的路上……。患者的气管已经离断,气管下端缩至胸廓入口,经胸部广泛皮下气肿,经口的气管插管前端未在气管内,医院的路上随时都可能窒息死亡!于是,耳鼻喉头颈外科紧急联系了麻醉科、胸外科、重症医学科、手术室等科室,快速准备了手术室,所有抢救人员严阵以待。在短暂交流了病人的病情之后,医院的急救团队达成了一致共识:只要这个病人还有一口气,我们就要救!
在焦急的等待中,救护车终于到了急诊科,而此时更意外的情况出现了:急救车上维持病人生命的呼吸机马上就要没电了。刘良发主任看到从急救车上抬下来的病人头颈部的皮下气肿就像一个大气球,用粗针头经颈部皮肤插入后,呼呼地往外冒气。于是刘主任简单地和家属交待了病人的危险情况,在得到病人家属的全力支持下,这台和死神争分夺秒的手术正式开始了。
抢救团队早已准备就绪,刘良发教授主刀切开病人的颈部,看到皮下有大量积气,颈部带状肌深面形成了一个大腔,其内有大量的痰液,气管完全离断,上端与下端相距5厘米。所幸食道是完整的,颈部大血管没有断裂。手术中,刘教授反复牵拉病人的气管下端,始终无法做到与上端吻合。于是,当即决定行气管上下端旷置二期修复。经过两个小时的紧急抢救,病人的一期手术很成功,经过耳鼻喉头颈外科、麻醉科、胸外科、重症医学科、手术室的共同努力,在如此紧急的情况下,终于还是挽救了病人的生命。如今,这位患者已经顺利恢复,等待他的将是三个月后的二期手术。
刘教授回忆起近一个月前这场算得上惊心动魄的手术,从医26年的他也颇为感慨。如此严重的气管撕裂性断裂在他的职业生涯里这也是第二次遇到。许多年前,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在操作机器时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伴随动脉血管的创伤,当时的情况更为凶险。幸运的是,经过医疗团队的努力,患者也得到了高效的抢救,挽回了生命。
就在最近,年3月14日,一位87岁高龄的老太吞食大虾后大虾卡在颈段食道并导致食道穿孔、颈深部脓肿形成,患者生命垂危,患医院均因风险太高而无人敢于收治,患者及医院求治于刘良发教授,面对生命垂危的患者,刘教授没有退缩,他与家属充分沟通,医院领导汇报,在患者家属的充分信任下,在科室和院领导的支持下,成功地完成手术,又一次挽救了一名高危患者的生命,再一次谱写了“医者仁心,大爱无疆”的生命赞歌。CSTA
后记:
作为是一名医生,在他的生活中,患者高于一切,生命重于泰山!他没有豪言壮语,却用春风化雨滋润了患者的心田;他没有感天动地,却用大仁大爱诠释了医者仁心。凭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内心的乐观自信,更是凭着对患者的满腔热情和对卫生事业的执着追求,刘良发教授用爱与责任谱写下无私奉献的大爱,用双手负起了生命的嘱托!
本文来自《中国科技成果》人物专栏走近科技人物,感受他们的别样人生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