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公景昌先生(-),山東平度縣人,始自其先祖曾以針灸醫術救人,氏家道小康,十八歲在原籍設立針灸診所,服務桑梓,不計診費,抗戰時期,離鄉從戎,勝利後解甲歸里,後在青島設立針灸診所。未幾年,戰禍蔓延即重行入伍。民國四十二年以舊病復發請準退役蟄居台北,重操舊業,並為軍界同志義務應診。董氏羈身軍旅,先後達十三年,每於軍旅人空傯之際,為同胞施針治病,卅年來診治病患近四十萬人,即乙省登記可稽者達十萬人以上。以董氏針法異於正統,取穴尤其奇驗,在針灸學術上夙自令成學派,殊為針灸學者所推崇。
董氏奇穴“五特”概要
一、穴法特色:
董氏奇穴分布在手指、手掌、前臂、上臂、足趾、足背、小腿、大腿、双耳、头面以及前胸、后背等十二个部位,脉络清晰,有章可循。
二、针法特色:
董氏针法别具一格,自成一家,与十四正经传统针法迥然不同。董氏针法内容有:倒马针法、动气针法、牵引针法、不定穴针法。倒马、动气、牵引针法、不定穴针法又体现了董氏针法的灵活性,乃董公高深绝学之一,此针法讲究治病无定穴,取穴无定处,注重疾病的外在感应,正所谓“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
最为精妙处,乃董氏刺血针法,其特点:
1、刺血以远处施针为主,甚合"泻络远针"之古义。
2、刺血部位遍及全身,划分许多特效刺血区,如心肺区、肝胆区、肾区等等。3、治疗范围广泛,特效速效,简单安全。
三、诊法特色:
正确的诊断及对穴性的了解,是应用董氏奇穴的关键所在。董公诊病,首看掌诊,次看面诊。董氏掌诊秘诀乃董门弟子习用的独门诊法,此中真诀需经口授心传,方可了然于胸。董氏掌诊之诊断结果是一种病机辨证,按照人体肝、心、脾、肺、肾五大系统,依据掌诊分区的形色异常,将其辨证结果归类,然后据此选穴施治,此乃最为关键处。如患者掌上肺区出现气色反应,即可诊为肺虚,而灵骨、大白又有肺神经通过,故针此二穴必有显著效果。依法取穴,疗效奇特。
四、心法特色:
1、全息通应:
董氏奇穴针灸,属于多层次的全息针灸学,认为整体中任何一个独立部分,都影缩着整体的信息。诸多特效奇穴的创立,均与此原理有关。最常用的九种全息对应关系,可以囊括当前出现的许多全息针灸疗法,临证应用,变化无穷。
2、同气相求:
杨师又称之为"体应",是董氏奇穴在治疗方面最有针对性的发挥与创造。体应之要点为:以骨治骨,以筋治筋,以肉治肉,以脉治脉,以皮治皮。如治疗各种骨刺,常用削骨针,必须贴骨扎针方有特效。
3、脏腑别通:
脏腑别通,实乃脏腑气化相通。此一原理在董氏奇穴中,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如重子、重仙在肺经上,主治膀胱经之背痛;中白、下白在三焦经上,补肾作用极佳;木穴在大肠经上,治肝火旺极具特效;火包穴在胃经上,透过胃与心包通,治心绞痛特效。
4、络病理论:
该理论源于《内经》,昌明于叶天士,董公又有更深入而精彩的发挥,其拿手绝活—“刺血针法”,即以络病理论为依据。对初病气结在经,经主气;久病血伤入络,络主血。董公以毫针通经调气,以三棱针刺络活血,使一些看似复杂的疑难重症迎刃而解,涣然冰释。
五、治疗特色:
“董氏正经奇穴特色疗法”的治疗特色是取穴少,见效快,治疗范围广,对各种痛症、面瘫、鼻炎、哮喘、胆囊炎、慢性胰腺炎、结肠炎、耳鸣、耳聋、带状疱疹、丹毒、不孕症、妇科病等均有意想不到的疗效。如重子穴治久年背痛立竿见影;又如肾关穴治尿频;木穴治鹅掌风;妇科穴治不孕症;驷马穴治过敏性鼻炎及多种皮肤病;正脊穴及上三黄治各种骨刺;通关、通山、通天配合刺血针法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下三皇治糖尿病;制污穴治久年恶疮不收口;叉三穴配足三里治暴聋;侧三里、侧下三里治三叉神经痛均有特效。
七七小腿部位
穴名正筋穴正宗穴定位在足後跟筋正中央上,距足底三寸五分。在足後跟筋正中央,正筋穴上二寸處。主治脊椎骨閃痛、腰脊椎痛、頸項筋痛及扭轉不靈、腦骨脹大、腦積水。針法與應用針深五分了至一寸(針透過筋效力尤佳),體壯者可坐姿扎,體弱者應側臥扎。正筋、正宗兩穴相配用針。穴位:正筋在足后跟筋(阿基里斯筋)正中央上、方距足底三寸五分。正筋上二寸为正宗穴。
解剖:脊椎骨总神经、脑之总神经。胫骨神经。
取穴:正筋当足跟筋之正中央上,距足底三寸五分是穴。正筋上二寸为是正宗穴。
归经:入肾、膀胱二经。
穴性:清热醒脑、通气止痛。
主治:腰脊椎痛、闪腰、脊椎骨闪腰、颈项骨骨刺、扭转不灵及颈项筋痛、脑骨胀大、脑积水、岔气、后脑头痛。
针刺法:直刺五分—一寸。(针若透过足后脚跟筋效力尤佳):体壮者可采坐姿进针。体弱者应侧卧后进针。
针感:酸胀麻电感。
经验:(一)正筋、正宗、正士可以通脑,笔者亦常将其配用在治癫痫上,其治法可见上三黄穴。
(二)颈椎半脱位或闪腰岔气,可先扎本穴以疏导其气血,再以整脊手法,使其筋骨归位,消除肌肉紧张,而渐渐恢复。
(三)颈椎骨刺,病位放血,本穴、配肺心穴、水源穴有效。
(四)另本穴可治疗轻微脑部震荡,但需配合水晶穴放血。
(五)腰脊椎骨痛,本穴配二角明穴,水源穴特效。
穴名正筋穴正宗穴定位在足後跟筋正中央上,距足底三寸五分。在足後跟筋正中央,正筋穴上二寸處。主治脊椎骨閃痛、腰脊椎痛、頸項筋痛及扭轉不靈、腦骨脹大、腦積水。針法與應用針深五分了至一寸(針透過筋效力尤佳),體壯者可坐姿扎,體弱者應側臥扎。正筋、正宗兩穴相配用針。穴位:正筋在足后跟筋(阿基里斯筋)正中央上、方距足底三寸五分。正筋上二寸为正宗穴。
解剖:脊椎骨总神经、脑之总神经。胫骨神经。
取穴:正筋当足跟筋之正中央上,距足底三寸五分是穴。正筋上二寸为是正宗穴。
归经:入肾、膀胱二经。
穴性:清热醒脑、通气止痛。
主治:腰脊椎痛、闪腰、脊椎骨闪腰、颈项骨骨刺、扭转不灵及颈项筋痛、脑骨胀大、脑积水、岔气、后脑头痛。
针刺法:直刺五分—一寸。(针若透过足后脚跟筋效力尤佳):体壮者可采坐姿进针。体弱者应侧卧后进针。
针感:酸胀麻电感。
经验:(一)正筋、正宗、正士可以通脑,笔者亦常将其配用在治癫痫上,其治法可见上三黄穴。
(二)颈椎半脱位或闪腰岔气,可先扎本穴以疏导其气血,再以整脊手法,使其筋骨归位,消除肌肉紧张,而渐渐恢复。
(三)颈椎骨刺,病位放血,本穴、配肺心穴、水源穴有效。
(四)另本穴可治疗轻微脑部震荡,但需配合水晶穴放血。
(五)腰脊椎骨痛,本穴配二角明穴,水源穴特效。
定位正宗穴上二寸。主治肩背痛、腰痛、坐骨神經痛。針法與應用針深五分至一寸。穴位:在正筋穴上四寸。正宗穴上二寸处。
解剖:肺之分支神经、脊椎骨总神经。胫骨神经。
取穴:当足后跟筋之正中央上、正宗穴上二寸处是穴。
归经:入肾、膀胱二经。
穴性:疏导经络行气活血。
主治:肩背痛、腰痛、坐骨神经痛、闪腰岔气、头痛。
针刺法:直刺五分至一寸。
针感:酸胀感。
配穴:(一)脑瘤需扎天应穴、上瘤穴、正筋、正宗。
(二)脑积水、平衡感不佳,可扎三重、正筋、正宗穴。
(三)落枕、闪腰岔气,颈部痛可下正筋、正宗、正士、灵骨,并于膝后太阳区放血。
(四)膏盲痛、肩背痛本三穴加重子、重仙、并采局部放血。
(五)坐骨神经痛正筋、正宗、正士三穴外配灵骨、大白、三河穴、脊椎痛、病点配合放血。
(六)耳鸣正筋、正宗、正士配三重穴、灵骨穴。
说明:正筋、正宗、正士三穴可齐下为直倒马三针,疗效更强,对脊椎骨、脑部的治疗都有助益。
定位在正土穴上二寸五分。十四經承山穴下一寸五分。主治腿轉筋、霍亂、腰酸背痛、鼻出血。針法與應用針深一至二寸,以針尖抵骨效力最佳。與四花中穴配用,主治霍亂轉筋及腎虛。穴位:在正士穴上二寸五分。即正筋穴上六寸五分处。
解剖:心之分支神经、肺之副神经。胫骨神经。
取穴:平卧,在正士穴上二寸五分处取之。即在正筋穴上六寸五分处取之。即十四经承山穴下一寸五分。
归经:入心、肺两经。
穴性:舒经活络。
主治:腿扭伤、霍乱、腰酸背痛、后脑头痛、项紧痛、鼻出血。
针刺法:直刺一寸—二寸,以针尖抵骨效力最佳。用三棱针点出黑血治疗腰酸背痛立即见效。
说明:世人常误会博球穴即是承山穴,事实两穴相差一寸,虽两针因在膀胱经上,主治也大同小异,但博球在治疗某些疾病是承山所不同,请读者详加辨别。
应用:博球穴附近见青筋放血,可治疗长久腰酸背痛及肌肉痉挛。
配穴:(一)鼻出血,本穴可配正会、少商放血。
(二)后脑头痛,膝后太阳区放血,博球、正筋配腕顺、灵骨。
(三)膏盲背痛,本穴配重子、重仙、腕顺穴有效。
(四)可于膝后太阳区一带放出恶血,再取博球对痔疮有益。
穴名一重穴二重穴三重穴定位在外踝骨尖直上三寸向前橫開一寸處。在外踝骨尖直上五寸向前一寸,即一重穴直上二寸。在外踝骨尖直上七寸向前一寸,即二重穴直上二寸。主治甲狀腺腫大(心臟病引起)、眼球突出、扁桃腺炎、口歪眼斜(顏面神經麻痺)、偏頭痛、痞塊、肝病、腦瘤、腦癌、腦膜炎。喉炎、脾腫大、脾臟炎、大顆青春痘,以及各種良性、惡性腫瘤之常用董氏要穴之一。針法與應用針深一寸至二寸。一重、二重、三重穴同時下針形成倒馬針法,為常用來治療上述各症之針法。臨床上可使用三稜針點刺,以放出黑血,效佳。三重穴具破氣行血的功效,故可為各種腫瘤之配穴。穴位:在外踝骨尖直上三寸向前横开一寸。
解剖:外侧腓腹皮神经、心之分支神经、肺之分支神经、脾神经。
取穴:当外桌尖直上三寸向前横开一寸处是穴。
归经:入心、肺、脾三经。
穴性:除积消瘀、破气行血。
主治:甲状腺肿大(心脏病引起)、眼球突出、扁桃腺炎、口歪眼斜(颜面神经麻痹)、偏头痛、痞块、肝病、脑瘤、脑癌、脑膜炎。喉炎。脾肿大、脾脏炎。
针刺法:直刺一寸—二寸。或三棱针点刺放血。
针感:酸胀麻电感。
说明:(一)阳维起于足跟部,其脉发于足调养外踝下,又会足少阳于斜属太阳,阳明之间阳交穴,而三重穴组虽不在阳经上,而在少阳与阳明衔接处,若以全息律来说,三重穴组反应点恰巧在头部及肩前处。
(二)赖师叔在其书中言董公用三重穴治乳瘤、食道癌、舌下腺癌之初期有效。
(三)三重穴具有破气行血的功效,因此任何肿瘤,都以三重穴来配穴。
经验:(一)在本穴配水金、水通、木黄、灵骨,治纵欲过度,以致骨髓中、空、而寒痹膝不收。
(二)常灸本穴或扎针,刺血可治疗和预防中风及增加记忆。
穴位:在二重穴直上二寸。
解剖:外侧腓腹皮神经、心之分支神经、肺之分支神、脾神经。
取穴:当二重穴直上二寸处是穴。
归经:心、肝、脾、肺四经。
穴性:破气行血、除积消瘀。
主治:同一重穴。
针刺法:直刺一寸—二寸。
三棱针点刺出血。
针感:酸胀麻电感。
说明:一重、二重、三重同时下针,形成直倒马针法,具有行气破血,通窍安神之功,尤其在针法上搭配,会使疗效增速。
经验;(一)妇科穴、三重穴再配天应针法治子宫肌瘤。
(二)肩中、建中、分枝上、三重治乳腺瘤。
(三)三重穴,配地宗穴、木留穴,治舌强言语困难,因三重穴对脑有强烈作用,可改善脑细胞之故。
(四)脑力不集中,记忆减退,可扎三重穴。
(五)三重穴放血可治大颈包、摄护腺肿大(需配合指大间、外间、姐妹三穴)。
穴位:在二重穴直上二寸。
解剖:外侧腓腹皮神经、心之分支神经、肺之分支神、脾神经。
取穴:当二重穴直上二寸处是穴。
归经:心、肝、脾、肺四经。
穴性:破气行血、除积消瘀。
主治:同一重穴。
针刺法:直刺一寸—二寸。
三棱针点刺出血。
针感:酸胀麻电感。
说明:一重、二重、三重同时下针,形成直倒马针法,具有行气破血,通窍安神之功,尤其在针法上搭配,会使疗效增速。
经验;(一)妇科穴、三重穴再配天应针法治子宫肌瘤。
(二)肩中、建中、分枝上、三重治乳腺瘤。
(三)三重穴,配地宗穴、木留穴,治舌强言语困难,因三重穴对脑有强烈作用,可改善脑细胞之故。
(四)脑力不集中,记忆减退,可扎三重穴。
(五)三重穴放血可治大颈包、摄护腺肿大(需配合指大间、外间、姐妹三穴)。
定位在膝眼直下三寸,脛骨外簾,十四經之足三里內側一寸處。主治哮喘、牙痛、心跳、口內生瘡,頭暈,心臟病,轉筋霍亂。針法與應用針深二寸治哮喘,三寸治心臟病。針深三寸配搏球穴治轉筋霍亂。穴位:在膝眼直下三寸,胫骨外帘,「十四经」之足三里穴内侧一寸处。
解剖:六腑神经、肺支神经、心支神经。
取穴:当外膝眼之下方三寸,胫骨外缘贴骨下陷中处是穴。
归经:入心、肺、胃三经。
穴性:疏心清肺、调理脾胃。
主治:哮喘、牙痛、心悸、口内生瘤、头晕、心脏病、转筋霍乱、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
针刺法:直刺二寸—三寸。针深二寸治哮喘,针深三寸治心脏病。
针感:酸胀感。
辨别;四花上穴并非足三里,足三里在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两筋之间(前胫骨肌与长总趾伸肌之间),而四花上穴是贴胫骨外缘,两穴相差一寸并且两者是平行两邻。
说明:四花穴具有行气活血化瘀之功,其所调乃心肺之气,能促进营气之循行。
经验:(一)女人经痛,可取妇科穴、天枢、中极、四花、门金相配有效。
(二)四花上穴配水金、水通门金对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有效。
(三)鼻炎可取镇定穴,四花上穴,驷马穴相配需长期治疗一段时间。
配穴:四花上穴配博球穴治转筋霍乱,此时四花须针深三寸(见董公书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
穴名四花中穴四花副穴定位四花上穴直下四寸五分,兩筋間之間。在四花中穴直下二寸五分。主治哮喘、眼球病,心臟病,心臟血管硬化(心兩側痛)、心臟麻痺(心悶難過、坐臥不安)、急性胃痛、消骨頭之腫脹、腸炎、胸悶、肋膜炎。針法與應用三稜針出血治心臟血管硬化、急性胃痛、腸炎、胸悶、肋膜炎。用毫針深二寸至三寸治哮喘、眼球痛。穴位:在四花上穴直下四寸五分,四花里穴偏外侧一寸二分,两筋间。「十四经」之条口穴上五分。
解剖:六腑神经、心之分支神经、肺之分支神经、六腑之副神经。
取穴:当四花上穴直下四寸五分,四花里穴外开一寸二分处。即「十四经」之条口穴(膝眼下八寸)上五分。
归经:入心、肺、胃三经。
穴性:疏心清肺、调理脾胃。
主治:哮喘、眼球病(酸痛、角膜炎、结膜炎、白内障)、心脏内膜炎、狭心症、心肌梗塞、心脏血管硬化、心两侧痛、心脏麻痹、心闷难过、急性胃肠炎、消骨头之肿胀。肺癌、肺气肿、肺炎。
针刺法:直刺二寸—三寸治哮喘、眼疾。
用三棱针放血,对心脏疾病,急性胃肠炎、胸闷、肋膜炎等有奇效。
针感:局部酸胀麻电感。
说明:四花上穴、四花中穴、四花里穴、四花下穴一带,不一定腰下针,者区域如有见乌黑的青筋,即可用三棱针放血,对心脏疾病,急性胃肠病,心闷胸部不适都有效。
配穴:(一)四花穴一带放血,配手心灵穴、治心律不整、心悸、狭心症等心疾。
(二)本穴放血,再配地宗穴,能治心绞痛。
辨别:四花中穴与条口相差五分,位置不一样,主治差异更大,条口主治是痹、足麻、足肿、足痛不行为主,而四花中穴却主治心、肺、胃内脏病变,董公曾说其董氏奇穴无一穴与十四经同(除放血胸背部),这点当加注意。
穴名四花中穴四花副穴定位四花上穴直下四寸五分,兩筋間之間。在四花中穴直下二寸五分。主治哮喘、眼球病,心臟病,心臟血管硬化(心兩側痛)、心臟麻痺(心悶難過、坐臥不安)、急性胃痛、消骨頭之腫脹、腸炎、胸悶、肋膜炎。針法與應用三稜針出血治心臟血管硬化、急性胃痛、腸炎、胸悶、肋膜炎。用毫針深二寸至三寸治哮喘、眼球痛。穴位:在四花中穴直下二寸五分处。
解剖:同四花中穴。
取穴:当四花中穴直下二寸五分处是穴。在「十四经」之下巨虚穴下一寸处。
归经:入心、肺、胃三经。
穴性:疏心理肺、调理脾胃。
主治:同四花中穴。
针刺法:直刺一寸—二寸。
针感:酸胀感。
应用:四花、上、中、副三穴,在临床上可在该处见青筋刺血,以见黑血为准。可治心脏病及胃肠病。
说明:(一)腿部风湿病在四花上、中副三穴点刺放血,再扎三黄穴、中九里穴。
(二)四花穴用三棱针放血,再取灵骨、大白治肺气肿。
(三)肺癌可本区用三棱针放血,手掌、手下臂内侧取天应穴,再取灵骨、大白穴有效。
(四)上牙痛可取四花穴、手三齿穴、灵骨穴。
(五)四花副穴、四花下穴、腑肠穴可三针齐下形成倒马,对下腹部疼痛、肠炎有效。
定位在四花副穴直下二寸半寸。主治腸炎、腹脹、胃痛、胸脹、浮腫、睡中咬牙。針法與應用針深五分至一寸(用細毫針)。穴位:在四花副穴直下二寸五分。
解剖:六腑神经、六腑副神经、肺之副神经、肾之副神经。
取穴:当四花副穴直下二寸五分处是穴。
归经:入肺、肾、胃三经。
穴性:理脾和胃。
主治:肠炎、腹胀、胃痛、下肢浮肿、睡中咬牙。
针刺法:直刺五分—一寸。
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针感:局部酸胀感。
说明:(一)肠炎本穴配腑肠穴、肠门、肝门、效佳。
(二)腑肠本穴配足门金穴有效。
(三)下肢浮肿,本穴配通肾、通胃。
(四)四花副穴、四花下穴、腑肠穴倒马、专针下腹产生作用。
定位在四花下穴直下一寸半。主治同四花下穴。針法與應用通常為四花下穴之配穴。穴位:在四花下穴直下一寸五分。
解剖:外侧腓腹皮神经、六腑神经、肺之副神经、肾之神经、心脏之副神经。
取穴:当四花下穴直下一寸五分处是穴。
归经:入胃、大肠二经。
穴性:调理肠胃、清热利湿。
主治:同四花下穴。
针刺法:直刺五分—一寸。(用细毫针)。
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针感:局部酸胀感。
说明:(一)本穴通常为四花下穴之配穴,效力迅速,但不单独用针。(见董公所著之书)。
(二)心脏扩大,只靠吃药,效果不显,可先在四花穴一带,背后心肺区一带放血,再行针刺效果不错。
经验:(一)单独使用治肠中切通风雷鸣。
(二)腑肠、门金、肝门治急性胃肠炎、腹泻。
(三)腑肠、解溪、门金、治风面浮肿颜黑。
(四)上里、镇静、腑肠治眉攒痛不可忍。
(五)水金、灵骨、腑肠、太溪治大便困难,严重者需配合四花诸穴刺穴。
配穴:(一)本穴,四花下穴、门金、肠门治急慢性肠炎、腹泻。
(二)本穴配四花下穴、灵骨、三重穴治痤疮。
(三)本穴、四花下穴、门金穴相配可治腹胀。
定位在四花上穴直下四寸五分。主治腸胃炎、心臟病、心跳、轉筋霍亂(嘔吐)、心臟麻痹。針法與應用針深一寸五分至二寸。或用三稜針。穴位:在四花上穴直下四寸五分。当胫骨外缘。
解剖;伏在神经、心之支神经、肺之区支神经。
取穴:在四花上穴直下四寸五分。在胫骨外缘处是穴。
归经:入心、肺、胃三经。
穴性:疏心理肺、调理脾胃。
主治:急慢胃病、心脏病、心悸、转筋霍乱(呕吐)、心脏麻痹。
针刺法:直刺一寸五分—二寸。
或以三棱针点刺出血。特效。
针感:酸胀感。
说明:四花穴,包括上、中、里、下、外五穴以三棱针刺出恶血对头痛、心脏病、肺疾、肋膜炎、肝疾、急慢性胃肠疾病、坐骨神经痛都有效果,不过要有一个先决条件即此点要有淤塞「久病必瘀」「痛病必瘀」,「怪病必瘀」,如果气滞血瘀在四花穴上,只要在其穴位刺出恶血,对以上之病,绝对有很好的助益,放血先行,而后针灸,吃药效果才会见效,这是董事长针灸一个很重要的理念。
配穴:(一)本穴配神耳穴有强心作用。
(二)本穴配心灵穴能治心律不整、肠胃病。
定位在四花中穴向外橫開一寸五分。主治急性腸炎、牙痛、偏頭痛、肋膜痛、哮喘、坐骨神經痛、肩臂痛、耳痛、慢性鼻炎、高血壓。針法與應用針深一寸至一寸五分。或用三稜針出黑血,效果更佳。穴位:在四花中穴向外横开一寸五分。
解剖:外侧腓腹皮神经、肺之支神经、六腑神经。
取穴:当四花中穴向外横开一寸五分处是穴。
归经:肺、胃二经。
穴性:活血去风、消炎镇痛。
主治:急性肠炎、牙痛、偏头痛、脸部神经麻痹(口歪眼斜)、肋膜炎。
针刺法:直刺一寸—一寸五分。
应用:用三棱针点刺出黑血治急性胃肠炎、肋膜炎、胸部发胀、哮喘、坐骨神经痛、肩臂痛、耳痛、慢性鼻炎、头痛、高血压(见师公景昌先生著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
经验:用三棱针对四花穴放血,不必计较拘泥准确穴位,只要见小腿阳明区(即四花穴一带,见董氏针灸放血疗法)上有明显青筋反应点时,即可针对它放血,即可主治久年头痛、心脏疾病、肺炎、急慢性胃肠病、静脉曲张、脑神经衰弱、偏头痛、肋膜炎、胆固醇、血脂肪过高之头昏、肝肿大、心肌梗塞、心脏血膜硬化、眼球病,此区带治疗肠胃病及心脏病,效果不错。
配穴:各种牙痛可在本区或足底阳明区找青筋放血,再配灵骨穴及手三齿穴,有效。
说明:四花中穴、四花外穴、足千金,三针齐下成为横三针,对中腹起作用,对盲肠痛,急性胃肠炎有效。
穴名上唇穴下唇穴定位在膝蓋中央下緣。在膝蓋骨下緣約一寸。主治唇痛、白口症。針法與應用用三稜針刺膝蓋下緣髕韌帶上及其鄰近區,使出黑血,立即見效。穴位:上唇穴位于膝盖下缘。
解剖:伏在神经、肾之神经。
取穴:上唇穴取穴当膝盖下缘,膑骨韧带上。
下唇在膝盖下缘约一寸处。
归经:入脾、肾二经。
穴性:清泻胃热、降火消炎。
主治:唇痛、白口症。
针刺法:用三棱针点刺膝盖下缘膑骨韧带上及其邻近区出血。
经验:(一)唇痛即嘴唇生疮或发炎而痛,白口症类口腔炎,此大都为胃热所起,可于四花穴一带放血,而后于上下唇穴放出恶血,或用五分针针刺三分,出针时,摇大其针孔,放出恶血,以泻其热。
(二)口唇肿痛、膝盖肿痛可就上下唇穴放血。
(三)舌强难言,可于本穴点刺放血,再针地宗穴,上三黄穴,灵骨穴有效。
说明:上唇与下唇穴位于膝盖下缘,在董氏针灸人体脏腑全息投影上膝盖被视为头面部,而本穴即位于此。
穴名上唇穴下唇穴定位在膝蓋中央下緣。在膝蓋骨下緣約一寸。主治唇痛、白口症。針法與應用用三稜針刺膝蓋下緣髕韌帶上及其鄰近區,使出黑血,立即見效。穴位:下唇穴位于膝盖下缘一寸。
解剖:伏在神经、肾之神经。
取穴:上唇穴取穴当膝盖下缘,膑骨韧带上。
下唇在膝盖下缘约一寸处。
归经:入脾、肾二经。
穴性:清泻胃热、降火消炎。
主治:唇痛、白口症。
针刺法:用三棱针点刺膝盖下缘膑骨韧带上及其邻近区出血。
经验:(一)唇痛即嘴唇生疮或发炎而痛,白口症类口腔炎,此大都为胃热所起,可于四花穴一带放血,而后于上下唇穴放出恶血,或用五分针针刺三分,出针时,摇大其针孔,放出恶血,以泻其热。
(二)口唇肿痛、膝盖肿痛可就上下唇穴放血。
(三)舌强难言,可于本穴点刺放血,再针地宗穴,上三黄穴,灵骨穴有效。
说明:上唇与下唇穴位于膝盖下缘,在董氏针灸人体脏腑全息投影上膝盖被视为头面部,而本穴即位于此。
穴名側三里穴側下三里穴定位四經足三里穴外一寸五分。四花上穴外開二寸五分。在側三里穴直下二寸。主治牙痛、面部三叉神經痛、偏頭痛、肋間痛,盲腸炎痛。同側三里穴。兩穴常并用治療。針法與應用針深五分至一寸半。側三里穴與側下三里穴同時取用,但單足取穴:治左取右穴;治右取左穴。穴位:侧三重穴位于四花上穴向外横开二寸五分,即十四经之足三里外一寸五分。
解剖:外侧腓腹皮神经、牙神经、肺之分支神经。
取穴:腓骨前缘,即四花上穴向外横开二寸五分处。
归经:入心、肺二经。
穴性:活血祛瘀,消炎止痛。
主治:牙痛、颜面神经痛、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盲肠炎疼痛。
针刺法:直刺一寸—一寸五分。
针感:酸胀麻电感。
经验:本穴、外三关、三重穴一带可称为足外侧肺区,此处如有异色、异状,可就此放血,可治头面,及肺胸相关之病。
说明:本穴对治疗偏头痛,甲状腺肿大、舌下肿这些功能与三重穴同,它可与三重穴轮流与驷马穴相配,效果不错。
配穴:(一)本穴下针可配四花穴一带放血配灵骨,对治牙齿疼痛有效。
(二)本穴配灵骨,心门穴治疗下满有效。
(三)本穴配三重穴可治耳下腺炎,病位亦可放血。
穴名側三里穴側下三里穴定位四經足三里穴外一寸五分。四花上穴外開二寸五分。在側三里穴直下二寸。主治牙痛、面部三叉神經痛、偏頭痛、肋間痛,盲腸炎痛。同側三里穴。兩穴常并用治療。針法與應用針深五分至一寸半。側三里穴與側下三里穴同時取用,但單足取穴:治左取右穴;治右取左穴。穴位:侧下三里位于腓骨前缘,即侧三里下二寸处。
解剖:外侧腓腹皮神经、牙神经、肺之分支神经。
取穴:腓骨前缘,即四花上穴向外横开二寸五分处。
归经:入心、肺二经。
穴性:活血祛瘀,消炎止痛。
主治:牙痛、颜面神经痛、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盲肠炎疼痛。
针刺法:直刺一寸—一寸五分。
针感:酸胀麻电感。
经验:本穴、外三关、三重穴一带可称为足外侧肺区,此处如有异色、异状,可就此放血,可治头面,及肺胸相关之病。
说明:本穴对治疗偏头痛,甲状腺肿大、舌下肿这些功能与三重穴同,它可与三重穴轮流与驷马穴相配,效果不错。
配穴:(一)本穴下针可配四花穴一带放血配灵骨,对治牙齿疼痛有效。
(二)本穴配灵骨,心门穴治疗下满有效。
(三)本穴配三重穴可治耳下腺炎,病位亦可放血。
穴名足千金穴足五金穴定位在側下三里穴外開五分,再直下二寸。在足千金穴直下二寸。主治急性腸炎、魚骨刺住喉管、肩及背痛、喉嚨生瘡、喉炎(火蛾病)、扁桃腺炎、甲狀腺腫。針法與應用針深五分至一寸,足千金與足五金穴通常同時取穴,治甲狀腺炎雙足取穴。穴位:足千金在侧下三里穴外侧五分再直下二寸。
足五金穴在足千金直下二寸。
解剖:外侧腓腹皮神经、肺之支神经、肾之分支神经、喉侧神经。
取穴:足千金腓骨前缘,即侧下三里穴向外横开五分再直下二寸处,其下二寸为足五金。
归经:入肺、肾二经。
穴性:泻肺热,利咽喉。
主治:鱼骨刺住喉管、喉炎(火蛾病)喉咙生疮、扁桃腺炎、甲状腺肿、盲肠痛、急性肠炎、肩背痛。
针刺法:直刺五分—一寸或以三棱针直刺出血。
说明:若以静脉诉说,足千金、足五金通肠阳脉上,如阳维脉起于足跟外侧,向上经过外踝...从腋后上肩至前额,本穴除可治阳维病候外,亦可主治颈项处之疾病,尤其是呼吸道方面之病变。
经验:(一)鱼骨刺喉,针本穴倒马特效。
(二)本穴配合三重二、驷马一,亦可治疗扁桃腺炎,喉炎。
(三)足千金、足五金形倒马针法病配合导引行气,亦可治疗肩背痛及肩臂不举,肩关节后侧痛,下臂外侧痛。
穴名足千金穴足五金穴定位在側下三里穴外開五分,再直下二寸。在足千金穴直下二寸。主治急性腸炎、魚骨刺住喉管、肩及背痛、喉嚨生瘡、喉炎(火蛾病)、扁桃腺炎、甲狀腺腫。針法與應用針深五分至一寸,足千金與足五金穴通常同時取穴,治甲狀腺炎雙足取穴。穴位:足千金在侧下三里穴外侧五分再直下二寸。
足五金穴在足千金直下二寸。
解剖:外侧腓腹皮神经、肺之支神经、肾之分支神经、喉侧神经。
取穴:足千金腓骨前缘,即侧下三里穴向外横开五分再直下二寸处,其下二寸为足五金。
归经:入肺、肾二经。
穴性:泻肺热,利咽喉。
主治:鱼骨刺住喉管、喉炎(火蛾病)喉咙生疮、扁桃腺炎、甲状腺肿、盲肠痛、急性肠炎、肩背痛。
针刺法:直刺五分—一寸或以三棱针直刺出血。
说明:若以静脉诉说,足千金、足五金通肠阳脉上,如阳维脉起于足跟外侧,向上经过外踝...从腋后上肩至前额,本穴除可治阳维病候外,亦可主治颈项处之疾病,尤其是呼吸道方面之病变。
经验:(一)鱼骨刺喉,针本穴倒马特效。
(二)本穴配合三重二、驷马一,亦可治疗扁桃腺炎,喉炎。
(三)足千金、足五金形倒马针法病配合导引行气,亦可治疗肩背痛及肩臂不举,肩关节后侧痛,下臂外侧痛。
定位在外踝後一寸五分之直線上,各穴相差二寸,共三穴。主治肩骨痛、鎖骨炎、胸骨痛及腫脹、肋膜炎。針法與應用針深五分至八分。若有異點先點刺再扎針。穴位:外踝骨后一寸五分治直线上共三穴。
解剖:腓腹神经、胸肋神经。
取穴:外踝骨后一寸五分之直线上取穴。外踝尖直后一寸五分处再上二寸一穴,又上二寸一穴,再上二寸一穴,共计三穴。
归经:入肺、肝二经。
穴性:舒筋活络、化滞止痛。
主治:锁骨炎、胸骨痛、胸骨肿胀、肩骨痛、肋膜炎、颈项扭伤痛。
针刺法:直刺五分—一寸。
针感:酸胀麻电感。
配穴:(一)肩骨痛,本穴配肩凝穴,如病情较重时,病灶以三棱针放血。
(二)颈项筋扭伤,对侧本穴配同侧腕顺三穴(近后溪),配合导引行气针法,立效。
(三)胸骨痛,胸骨肿胀,本穴配手指木穴。
(四)胸部铁打伤害病灶放血,本穴配驷马穴。
说明:(一)七虎穴上一带如果有青筋异色点反应时,可先就其点放血,再行扎针。
(二)肩凝穴位董氏奇穴中甚少公开之穴位,其穴位于十四经二间与三间之中央,即指骨与掌骨接合骨头上,采由上而下斜刺或直刺贴骨下针,效果极佳。
定位在外踝尖與膝蓋外側高骨之直線上,共三穴。主治扁桃腺炎、瘤、癌、喉炎、喉癌、肺癌。腮腺炎、肩臂痛、各種瘤。針法與應用針深一寸至一寸半。為各種良性、惡性瘤的常用配穴。穴位:外踝尖与膝盖外侧高骨之直线上。
解剖:外侧腓腹皮神经、肺之神经、肝之分神经。
取穴:外踝尖与膝盖外侧高骨连线之中点为外三关二穴。
外三关二穴与外踝尖之中点为外三关一穴。
外三关穴与膝盖外侧连线之中点为外三关三穴。
归经:入肺、肝二经。
穴性:消瘀散结、宜通气血。
主治:喉炎、喉癌、肺癌、扁桃腺炎、腮腺炎、红鼻子、青春痘、粉刺、瘰疬、肩臂痛、瘤癌、腹部肿瘤、乳癌。
针刺法:直刺一寸—一寸五分。或以三棱针点刺出黑血效果佳。
针感:胀酸感。
说明:(一)外三关功能如同三重穴,对各种良性或恶性肿瘤、红肿青春痘,都是一定要取用的要穴,两组穴亦可轮流使用。
(二)本穴位小腿外侧与手臂对应,因此对手臂麻痛、肩背痛、手臂无力有效。
配穴:(一)治疗子宫颈瘤本穴配妇科穴。
(二)治疗瘰疬、恶性肿瘤本穴配三重穴、九里穴、灵骨穴、肩中穴效果佳。
说明:(一)外三关对良性脑瘤具有其疗效。
(二)须双侧同时取穴可治疗瘤、癌及腹部肿瘤。
(三)在足外侧肺区上找青筋放血后,再取外三关穴可治中耳穴。
穴名天皇穴人皇穴地皇穴定位彎曲膝蓋在脛骨頭之內側下陷凹處直下一寸,距膝關節三寸五分。在脛骨之內側前緣,內踝上三寸五分處。在脛骨之內側,人皇穴直上四寸處。主治胃酸過多,反胃(倒食症)、腎臟炎、糖尿病、蛋白尿。淋病、陽萎、早洩、遺精、滑精、腰脊椎骨痛、脖子痛、頭暈、手麻、糖尿病、蛋白尿、小便出血、腎臓炎、腎虧之腰痛。另外,地皇穴亦可治子宮瘤、月經不調、四肢浮腫。針法與應用針深五分至一寸五分。天皇穴配天皇副穴(腎關)治倒食病、胃酸過多。天皇、地皇、人皇三穴合稱下三皇,配通腎、通背穴,常用來治療腎虧、腎臓炎及糖尿病。孕婦禁針。穴位:弯曲膝盖,胫骨内侧颗下缘凹陷处直下一寸。即「十四经」之阴灵泉穴直下一寸处是穴。
归经解剖:伏在神经、肾之神经、六腑神经、心之分支神经。
取穴:当膝胫骨内侧下缘直下一寸处是穴。即「十四经」之阴灵泉穴直下一寸处是穴。
归经:入心、肾二经。
主治:胃酸过多,反胃(倒食症)、肾脏炎、糖尿病、小便蛋白质、膀胱炎。
针刺法:直刺五分—一寸五分。
针感:酸胀麻电感。
注意:孕妇禁针。亦不宜用灸。
辨别:天皇穴的正确位置是位于「十四经」阴灵泉穴下一寸,并非阴灵泉穴,切勿混淆,以免影响效果,阴灵泉之主治与天皇穴主治有所差异,读者自行比较。
应用:本穴配天皇副穴治倒食症,胃酸过多。
经验:此穴带反应点在颈两侧靠缺盆处,用按压手法,可疏缓颈侧缺盆疼痛。
配穴:(一)颈项扭伤痛,本穴配腕顺三穴(近后溪),配合导引行气针法,一般马上见效,效果未显时,可于病点放血。
(二)肩痛,本穴或肾关配肩凝穴(位三间与三间之中间),如再配合病位放血,特效。
穴位:在胫骨之内侧前缘,即内踝骨上缘三寸五分处。即「十四经」三阴交穴上五分处。
解剖:伏在神经、肾之分支神经,肺分支神经。
取穴:当内踝骨上缘直上三寸五分处是穴,即「十四经」之三阴交穴直上五分胫骨内侧处。
归经:入肺、肾二经。
穴性:和血舒筋、补肾益精。
主治:淋病、阳萎、早萎、遗精、腰脊椎骨痛、脖子痛、头晕、手麻、糖尿病、小便出血(尿血)肾盂炎、肾亏之腰痛、背痛。
针刺法:直刺六分—一寸五分。
针感:酸胀麻电感。
应用:本穴具有强精、强壮之作用、对胆囊、脾脏手术时可当麻醉穴。
注意:本穴有促进子宫收缩作用,故孕妇禁针。
本穴位置在三阴交上五分,切勿混淆。三阴交主治妇科、人皇入肾。
经验:(一)下三皇配三叉一穴,再五形穴放血,可增强视力,另五形穴上放血,有的可治视物如有飞蚊之症。
(二)美容针灸,上三黄配下三皇,驷马穴、灵骨穴,并配合脸部美容有很大效果。
(三)下三皇常三针齐下成直式倒马,通理全身及三焦,可作保养保健针法。
穴位:在人皇穴直上四寸。即内踝骨上缘直上七寸五分处。
解剖:伏在神经、内侧腓腹皮神经、肾之神经。
取穴:当内踝骨上缘直上七寸五分处是穴。即人皇穴直上四寸。在「十四经」之漏谷穴上五分处。
归经:入肝肾二经。
穴性:舒肝解郁,补肾益气。
主治:肾脏炎、四肢浮肿、糖尿病、淋病、阳萎、早泄、遗精、梦遗、蛋白尿、小便出血、子宫瘤、月经不调、肾亏之腰痛。
针刺法:直刺一寸—二寸。
应用:天皇、地皇、人皇三穴合称下三皇。有时将天皇腹穴、地皇、人皇三穴亦称下三皇,配通肾、通背、为治疗肾亏、肾脏炎、糖尿病之特效穴。
说明:(一)下三皇或通肾、通背、通胃两组穴位取一且倒马,再配上三黄,灸疗中脘、关元、肾俞、脾俞、足三里长期治疗,可治糖尿病,效果不错。
(二)下三皇为董氏针灸中有名的强壮补肾要穴,长期配上三黄下针,可调补元气,增强体质,要增强体质时,不要下针太久。
(三)下三皇配上三黄,及通关、通山、通天取二穴,背部偶尔扎董氏天应穴,有时亦在正会放血,扎正筋、正宗,上列诸穴配合而治癫痫病,笔者有几个病例治愈,相当成功,疗期三个月。
定位在天皇穴下一寸五分。主治胃酸過多、倒食症、眼球歪斜、散光、貧血、癲癇病、神經病、眉酸骨痛、鼻骨痛、頭暈。針法與應用五分至一寸。補腎深二寸。治胃酸過多、倒食症為天皇穴之配針。(肾关)
部位:在天皇穴直下一寸五分。
解剖:(六腑神经)
主治:胃酸过多,倒食症、眼球歪斜、散光、贫血、癫痫病、神经病、眉棱骨痛、鼻骨痛、头晕。
取穴:当天皇穴直下一寸半,胫骨之内侧。
手术:针深一寸至二寸。
运用:治胃酸过多,倒食症为天皇穴之配针。
说明及发挥:
※天皇副穴又名肾关,为补肾要穴,除治疗上述病症外,对于肾亏所引起之坐骨神经痛、背痛、头痛、腰酸亦有显效,另外治疗两手发麻或疼痛、肩臂痛及肩臂不举(五十肩),尤为特效。针后令其活动手指或抬举肩臂,可立见奇效。余曾治某部司长之五十肩,一次而愈。
※配复溜治眼球外斜及飞蚊症极有效。
※本穴治多尿、夜尿极特效。
※本穴直刺治胸口闷、胸口痛、强心,斜刺治眉棱骨痛,前头痛。补肾。
定位在內踝尖直後一寸上一寸內踝骨上緣。主治眼散光及白內障、眼酸痛、弱視。針法與應用針深五分至一寸。或以三稜針點刺出血。穴位:内踝尖直后一寸,上一寸内踝骨上缘。
解剖:伏在神经、眼神经。
取穴:内踝尖直后一寸,直上一寸内踝骨上缘处,即十四经之复溜穴下一寸,太溪穴上一寸处。
归经:入肝、肾二经。
穴性:疏肝明目。
主治:白内障、眼酸痛、眼散光、弱视、中风、半身不遂。
针刺法:直刺五分。
或以三棱针点刺出血。
针感:酸麻感。
注意:本穴位置在内踝骨后上缘,有人将其误认为复溜穴,光明穴与复溜穴相距一寸位不相同,主治各异切勿混淆。
配穴:(一)眼睛疲劳、干涩,本穴配人皇,三叉一穴有效,另耳穴目1,目2,肝点,眼点亦可选择配用。
(二)白内障本穴长期配合上三黄、下三皇,有效。
(三)视一物如二物,腰背肾水区放血,本穴配三叉一穴及上三黄穴。
(四)弱视,本穴配三叉一穴,人皇穴,再配上三黄穴,长期治疗有效。
(五)本穴配肾关、人皇穴、上白穴可治飞蚊症。
穴位:双龙穴外膝眼下一寸五分,胫骨外侧骨陷中。
双龙二穴在双龙一穴,在六分两筋骨间陷中。
解剖:外侧腓腹皮神经、肺支神经、肝支神经。
取穴:一穴当外膝眼下一寸五分,胫骨外侧骨陷中,二穴在一穴下六分处取之。
归经:入肺、肝二经。
穴性:消肿止痛,疏通经络。
针刺法:直刺五分—八分。
针感:酸胀麻电感。
说明:(一)双龙一、二穴在董公所著之一「董公针灸正经奇穴学」一书中未列,此乃是董氏七十二绝针要穴之一,由胡师在其书中公开。
(二)一般乳疾,可先在背部心肺区(即乳房相对之背部)点刺放血,另足膝上见青筋放出恶血对乳疾改善很大。
配穴:(一)乳癌,本穴配肩峰、三重穴或外三关穴,如未恶化可于背部心肺区及脚上放出恶血。
(二)乳腺炎,乳头炎本穴配驷马穴及相对应背部放血有效。
应用:本穴、肩峰、驷马穴,都是对乳房起相对作用的穴位,在临床上有互相配用,以增强效果,如有瘤或癌,不要忘了配合专治肿瘤要穴三重穴或外三关穴。
定位當脛骨之內側,在內踝骨上四寸五分。主治四肢痛、頸項痛、糖尿病、手臂、肘麻痛。針法與應用貼骨斜刺,針深六分至一寸二分。孕婦禁針。穴位:胫骨之内侧,在内踝骨上四寸五分。
解剖:伏在神经、四肢神经、心之支神经、肾之分支神经。
取穴:胫骨内侧,内踝上四寸五分。
归经:入心、肝、肾三经。
穴性:和血理气,舒经活络。
主治:四肢痛、颈项痛、手臂肘麻痛、糖尿病。
针感:酸胀感。
注意:孕妇禁针。
应用:治疗四肢疼痛,采平衡对称针法,左痛治右,右痛治左。
配穴:(一)手肘近手三里附近麻痛,可对侧四肢穴配外三关上穴。
(二)手腕痛,可对侧四肢穴(由下往上二寸针贴骨斜刺)再配人皇穴透对侧,效佳。
(三)对侧四肢穴用二寸针与人皇穴倒马,再取病侧病处附近穴位下针,可治手痛诸症。
说明:四肢穴,从字义上即知是对四肢疼痛有效的穴位,无论手或脚之痛,皆可采用四肢穴,而针刺技巧很重要,一般用二寸针,三十度贴骨由下往上斜刺,这点当加注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