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鼻炎的防控对策
一、流行病学
(一)鼻炎流行病学
鸡传染性鼻炎(InfectiousCoryza,IC)是由副鸡禽杆菌(Avibacteriumparagallinarum,Avi.paragallinarum)引起的一种急性上呼吸道传染病。年DeBlieck首次发现。主要症状:眶下窦肿胀、流鼻汁。
我国于年由冯文达在北京分离到A型副鸡禽杆菌。我国年首次报道直到现在,经济损失数亿元。
鸡是副鸡嗜血杆菌的自然宿主,鸡、火鸡、雄鸡、珍珠鸡、鹤鹑能偶然发病,鸽、麻雀、乌鸦、家兔、鸭、鹅、小鼠不会感染本病。
本病主要发生于鸡,任何年龄的鸡都易感,但幼鸡一般不严重,成年鸡潜伏期短,病程延长与其他病原体混合感染有肿头症状(类肿头综合症)。
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主要由鼻孔侵入,在上呼吸道增殖,然后通过鼻汁和眼泪排出。
发病后第一天在鼻汁内的含菌量为万至1亿,第2天为万至1亿,第3天为万至万。
发病鸡24天还能用分离培养和PCR检测到细菌的泌出,但用敏感药物治疗后其排毒期会大大缩短,治疗7天后已无法查到细菌的泌出。
值得注意的是与鸡毒支原体或其它病原菌混合感染后病程和排毒期都会延长,甚至在感染后两个月仍会有细菌排出!
(二)鼻炎病原学
球形、卵圆或杆状细胞,宽度一般≤1.0μm。革兰氏阴性。不运动。兼性厌氧。需要血的生长因子。
1.副鸡嗜血杆菌存在三种毒力结构
一种是血清型A、C菌株培养上清液中分离的脂多糖,能引起动物发生中毒症状,如产蛋下降。
第二种是从血清型A、C菌株多糖,能引起鸡心包积液。
第三种是含有透明质酸的荚膜,与引起鼻炎症状有关。
2.副鸡嗜血杆菌抵抗力
弱的细菌,对外界温度及理化因素的抵抗力均较弱,在宿主体外会很快死亡。
排泄物中的病原菌在自来水中仅能存活4小时。
45-55℃的环境下2-10分钟内死亡。
-2℃保存1-3个月,-40℃一年以上,-70℃数年。
卵黄冻干后保存十年以上。
本菌对酸碱及pH值的变化均很敏感。
3.病料采集
病料无论在4℃还是冻存都会影响其检出率,反复冻融会大大降低材料中的细菌滴度。因此,室温(高于10度低于25度)最佳。
4.A、B和C三个血清型
血清型,根据免疫学原理,抗原与其特异性抗体结合可形成免疫复合物,据此可以鉴定不同抗原。
在微生物学上,可以用来鉴定同种类微生物的不同型别,通常可用血清学方法检测出来,谓之血清型。
5.年鼻炎新特点:
(1)蛋鸡发病严重,分离菌株A型居多。
(2)散养黄羽肉鸡鼻炎发病率高达80%。
(3)鼻炎发病趋于小龄化,防控难度越来越大。
(4)养殖场多个型混感。
(5)鼻炎常与其他病原混感。
二、鸡传染性鼻炎的诊断
三、防治
抗生素治疗有一定的效果,如磺胺药、氨苄等,有条件建议进行药敏试验;
预防可以使用鸡传染性鼻炎灭活疫苗,分别在5周和15周接种。
(一)疫苗的选择
尽可能选择A+B+C型。
1.鸡传染性鼻炎灭活疫苗
剂型:水佐剂和油佐剂
按抗原:单价(A),双价(A+C),三价(A+B+C),二联(A+C+NDV;A+C+mycoplasma)
2.不同B型菌株之间的交叉保护
结论:不同菌株之间的交叉保护率在55.6%-91.7%之间
不同B型菌株之间的交叉保护
结论:2个菌株之间的交叉保护率在30.8-84.6%之间;2个B型分离株相比较B2好于B1。
(二)血清型应用
(1)怎么判断鼻炎疫苗是否有效?
特异性血凝抑制(HI)抗体与鸡体免疫力明显有关,疫苗HI抗体水平为评价疫苗保护力重要指标。
1)免疫鸡HI抗体为1:5时,A、B、C型可分别获得7.8%、10%、77.9%的保护率。
2)HI抗体在1:10以上,可获得超90%保护率。
(2)为什么疫苗免了还发病?
1)A、B、C型灭活菌体不存在型间交叉免疫。
2)A型存在型内交叉免疫。
3)C型存在型间交叉免疫。
4)B型存在型间交叉免疫。(变异株?)
解决办法(疫苗层面):
1)及时采集病料了解现场,实时应对。
2)使用浓缩疫苗,提高HI抗体。
3)添加大肠和沙门敏感药物。
4)长日龄鸡只免疫两次为佳。
(三)使用疫苗注意事项
注射部位:颈后部三角区皮下注射,切记注射时远离头部,不能靠头部太近,由于靠近头部血管丰富且鸡肉少,疫苗进入该部位会导致应激会很大,出现肿头,缩头等应激。
免疫后防护:鼻炎疫苗是细菌苗,因此应激较病毒疫苗要大,因此免疫后防护很重要,建议适当饲喂一些多维,免后两天内夜间鸡舍做升温处理,1-2℃为宜,但也要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