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喉咙”是相对喉头下压、紧逼、挤捏、卡夹而言的。所以,首先我们必须改正引起下压、紧逼、挤捏、卡夹等现象,让喉咙及喉肌处于放松自然的状态。
若想把喉咙完全打开,必须首先搞清楚用力的部位和感觉。其实我们首先要在概念上防止误区,这个打开喉咙的喉咙到底是指什么部位?
实际上我们说的打开喉咙的喉咙是指喉头以上至软腭,呼吸道和消化道共用的比较狭窄的部分,因为这个部分通常是比较软的,狭窄的,这是因为生理结构的问题,这个部位是我们为了获得能够吞咽的能力,平时几乎是关闭着的,而平时生活中的语言时,并不需要表现夸张的声音,而且声音直接沿着口腔向外发送所以打开的力度有限,而随着歌唱发声时对声音力度声音夸张度的要求大大的提高,对这个部位的打开要求也随之提高。最容易误解的是把喉咙只看成是喉头喉节部位,实际上喉头只是在打开过程中被拽下去了一点罢了,喉头本身应该是放松的绝对不能往喉头上使劲儿。
喉器的位置喉既是呼吸道,又是发音器官。位于颈前部正中,居皮下,可触知。前方被皮肤、筋膜和舌骨下肌所覆盖;后方为咽腔的喉部;两侧有颈部的大血管、神经及甲状腺左、右叶等。喉的结构由于发音功能的分化,喉的结构也比较复杂,它由软骨作支架,以关节、韧带和肌相连,内面衬以粘膜而成。
喉器是我们人类赖以发生的重要器官,其内部结构有固定的发声模式,我们通常把喉器内形成的声音称为基音,且候器本身主要是由甲状软骨组成的,不宜过力撑大,容易伤害到喉器,所以歌唱发声时作用在喉器上的力量应该是适度的、轻微的、更甚至是不知不觉的
在歌唱时如果能将喉咙完全打开,那么歌者自身的感觉应该是喉咙即有向外扩张,又有使喉结向下的力量(这股力量不是横向的,而是纵向串连的,是上下整个呼吸道拉开、拉长、向下拽的感觉,绝对不能有堆、堵、压、挤、捏、卡、撑、鼓等等在喉头处的局部发力现象)。正确地打开喉咙是感到颈部往四周扩张。要感到喉咙的的两侧的肌肉发酸,促使喉结往下放,这才是对的(也就是说,打开喉咙其实是身体内部呼吸道上下拉长、拉开时的一个重要节点,是在整体打开中的一个环节,并不是独立的)。
为了找到打开喉咙的感觉和用力的部位,贝基先生在讲学中用了很多具体手段,这些手段都是比较容易体会的,而且也都是卓有成效的。歌者在练习时可以选择其中一种或几种,用多种手段去体会。
1.打哈欠是体会打开喉咙的最简单的途径。有种办法能把喉咙打开,当你困了,一面讲话一面打哈欠,这时喉咙就打开了。要防止打哈欠打得太过头了,那样会使声音太靠后。
2.找到胸部的支点有利于打开喉咙。唱歌时声音是从咳的地方发出来的。声音是从两锁骨中间那里发出来的,声音要深,声音是从喉咙最底部发出来的。
3.模仿嗓子宽的人歌唱有助于打开喉咙。模仿嗓子宽的人去唱,不要模仿那人的音色,主要模仿他的技术。做为技术无论对哪一个声部都是同一的要求。
4.不张大嘴唱歌可以迫使喉咙打开。
5.大笑和哭也有助于打开喉咙。
6.向后仰头常可以找到打开喉咙的感觉。
还有一种感觉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当喉咙完全打开时,歌者在歌唱时会感到喉咙似乎不复存在了,只有气息的支持和响亮的面罩共鸣是歌者能明显感觉得到的。就是说,完全打开的喉咙似乎是一个畅通无阻的通道,声音在这里不会受阻,而是送进了上面的面罩,这虽然是一种感觉和想象,但似乎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这种感觉是世界上许多著名歌唱家都认可,并非常强调的,所以歌者一定要努力寻求这种感觉,只有这样喉咙才是完全打开的。
真正打开喉咙不应是横向打开,否则就会变成撑大喉咙。其实紧捏与撑大的力量都不是施加于喉结上,因为喉结是甲状骨连接在环状骨上而组成的,本身是相当坚固的喉体,肌肉的运动一般都不能改变它的大小,但这种紧与撑的感觉会实际地反应在声带的运动之中。
当喉肌作“撑大”喉肌的感觉活动时,声带会产生闭合不良而拉开,相反当喉肌作“捏紧”的感觉活动时,声带会过分闭合而使气息需要超常力度才能通过声门发声。如果喉部肌肉放松了,喉结没有受到外部干扰,声带就会恢复与气息力度的对抗平衡。
因此,真正打开喉咙不应是横向打开,而是在喉头、喉肌放松的前提下作纵向打开,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声音向上下两方穿透,引起头结构与胸结构的振动,使声音成为整体的混合共鸣,达到增大音量、美化音色的效果。
“颌关节”俗称牙关,如果牙关肌肉放松了,只要松开上下臼齿就能打开颌关节。反之,如果紧张或错位打开,那么颌关节是不能打开的。例如当你张大嘴巴去咬苹果时,你的颌关节是充分打开的,但肌肉比较紧张。然后放松肌肉合拢颌关节,接着再“打开”再“合拢”,反复这样练习之后,你就能充分松开颌关节了。另一个体会“打开颌关节”的方法就是做“打哈欠”的模拟动作,在“打哈欠”的同时,有意识的向口、鼻咽腔(即向软腭小舌头的方向)倒吸一口气,这时颌关节也就能真正充分的打开了。(所以真正意义上的打开喉咙实际上是指喉器以上至软腭后咽这个呼吸道消化道共用的咽喉部分)。
《帕迷》
谢谢亲的转发分享支持!辛苦了!
帕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