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脊柱骨科二病区为一位陈旧性粉碎性骨折不愈合的老年患者顺利完成了经椎弓根锚定式经皮椎体成形术,效果满意,病例报道如下:
患者为74岁的樊阿姨,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了胸背部疼痛,刚开始由于疼痛不明显,在家自行“敷药”治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阿姨胸背部疼痛却越来越加重,并出现了驼背、行走困难、在床上翻身也疼痛剧烈等症状,严重影响了阿姨的生活。经朋友介绍,阿姨联系了我科唐福宇主任,住进了脊柱骨科二病区。入院后,通过X片、磁共振等检查后明确诊断为“胸11椎体陈旧性粉碎性骨折不愈合(Kummel病)”,患者原有的正常约21mm高的第11胸椎被压扁后,只剩下了约4.3mm的椎体高度,椎体压缩程度高达80%,重度的椎体压缩导致了脊柱的严重后凸畸形和疼痛。运用国际通用的视觉疼痛模拟评分表(VAS表,疼痛程度按由低到高排列,无痛为0分,痛不欲生以致有自杀倾向为10分)对樊阿姨进行评分,VAS评分达7分,属于重度的疼痛。
视觉疼痛模拟评分表(VAS表)
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术)是治疗老年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有效方法,但是,当前国内外多数椎体成形术的手术指南,将粉碎性骨折、压缩超过70%的重度椎体骨折、椎体后壁骨折压迫椎管作为椎体成形术的相对禁忌,因为粉碎的椎体大大增加了骨水泥的渗漏风险,也无法实现有效椎体填充和脊柱稳定,骨水泥也可能加重椎管的压迫。而樊阿姨的骨折程度却同时具备以上三者的特征,显然无法达到手术的基本条件。但是,阿姨已卧床一个多月,迫切希望能找到办法,尽快减轻疼痛,早日起床。为此,经过脊柱骨科二病区唐福宇、徐敏、梁冬波主任的反复讨论,根据Kummel病的椎体相对密闭的病理特点,和人体椎弓根相对坚硬的生理解剖特点,严格把握手术适应征,制定了先有效复位,再择机行锚定式椎体成形术的“两步走”方案。
第一步,先行1周的胸背部垫枕及手法复位后,复查患者胸11椎体高度恢复到约9.88mm,满足了手术的条件。
第二步,于年3月1日,由唐福宇主任医师主刀行经椎弓根锚定式胸11椎后路经皮椎体成形术,手术过程顺利,术中共经双侧椎弓根穿刺向胸椎体内注入骨水泥5ml。术后复查,胸11椎体高度恢复至12mm。
通过术前科学的规划和术中精准的注射,未发生骨水泥渗漏和椎管占位加重,同时,为防止椎体内的骨水泥发生移位,术中还精心经双侧椎弓根各留置1cm骨水泥“连接臂”以锚定椎体骨水泥,从而在胸11椎体与椎弓根内形成如同“双臂持物样”的稳定支撑结构。术后当天,樊阿姨即感疼痛明显缓解,第2天即可下地正常活动,VAS疼痛评分为轻微痛(1分)。
入院时,MRI矢状位见椎体压缩严重,椎体内有液状影,符合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不愈合(Kummel病)的表现(箭头指处为胸11骨折椎体)
入院时,侧位X光见骨折椎体高度仅有4.3mm,椎体压缩严重,无法达到手术条件,而邻近的胸10正常椎体约高21.4mm
经垫枕及手法复位后,正位、侧位X光见椎体高度部分复位,椎体高度恢复到约9.88mm,达到手术条件)
上图左,经垫枕及手法复位后,矢状位CT片可见椎体粉碎,椎体后壁破裂,部分突向椎管
上图中,经垫枕及手法复位后,冠状位CT片见椎体粉碎,但椎体上下终板基本完整
上图右,经垫枕及手法复位后,横切位CT片见椎体粉碎,椎体后壁破裂,部分突向椎管
上图:术中经椎弓根锚定椎体内骨水泥的侧位照,导杆按术前计划,正在徐徐退出椎弓根。
术后复查正侧位X片见骨水泥填充满意
上图左,术后复查矢状位CT片可见椎体内骨水泥填充满意,无明显渗漏,并锚定于椎弓根内
上图中,术后复查冠状位CT片可见如同“鱼眼睛”的两个椎弓骨水泥锚定点
上图右,术后复查冠状位CT片可见留置于双侧椎弓根骨水泥有效锚定了椎体内的骨水泥主体,椎体后壁对椎管内的压迫无加重,骨水泥未向椎体四周渗漏
科室介绍
医院脊柱骨科二病区是国家中管局中医重点骨伤专科。现设开放床位50张,现有医师12名,其中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2名,博士1名,在读博士1名,硕士6名,专科技术力量雄厚,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始终以诚挚的服务和精湛的医术,为广大患者朋友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门诊就诊时间
唐福宇主任医师:
周一上午总院骨科诊室
周三下午总院骨科诊室
周四上午东院骨科B01诊室
梁冬波副主任医师:
周一下午总院骨科诊室
周四上午总院骨科诊室
李剑峰主治医师:
周一上午东院骨科B01诊室
周五上午东院骨科B01诊室
周日上午总院骨科诊室
田凯主治医师:
周三上午东院骨科B01诊室
周日下午总院骨科诊室
杨威主治医师:
周二上午东院骨科B01诊室
周六下午总院骨科诊室
住院部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