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为了抢救患者的生命,解除呼吸困难,保持气道的通畅,越来越多的患者进行了气管切开术,但进行气管切开术后引发的不良反应也随之而来。
气管切开后的不良反应有哪些?
1.气管切开后,气流无法冲击声带产生声音,发音功能丧失,无法进行言语交流。
2.气管切开后,气道阻力改变无法形成声门下压力,食物易渗漏进入气管内导致肺炎的发生。
3.气管切开后,气管套管的存在导致吞咽时喉抬升幅度减弱,从而导致气道保护功能下降,升高误吸的风险。
4.气管切开后,肺的顺应性下降,肺功能减退,导致肺部感染风险上升。
……
为了改善气管切开患者的言语障碍、吞咽障碍、以及减少误吸的发生,说话瓣膜逐渐引入临床。说话瓣膜是一个单向通气阀装置,安装在气管套管口,当吸气时瓣膜打开,气流通过瓣膜打开的缺口进入气道,呼气时瓣膜关闭,气流从气管导管与气管的间隙通过上呼吸道呼出,可以改善患者的吞咽、言语及呼吸功能,让患者尽快恢复功能并拔除气管套管。
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1.患者清醒,有恢复语言交流意愿
2.不能耐受塞子堵住气管套管开口患者
3.需要吞咽治疗患者
相对禁忌症:
1.无意识或昏睡的患者
2.临床情况不稳定,特别是肺功能差,肺顺应性、弹性降低。
3.严重的气管狭窄或水肿及肉芽增生。
4.持续放置瓣膜后引起大量黏稠的分泌物,且不易咳出者。
5.任何套管之上的气道阻塞,有可能阻止气流沿声门向上呼出。
6.气管切口处肉芽增生,气管套管周围没有足够的空间允许气体通过。
7.气囊放气后不能维持足够的通气量
说话瓣膜操作流程
1.物品准备:
一次性吸痰管、橡胶手套、吸唾管、5ml针管、说话瓣膜、气囊测压仪、指脉氧仪。
2.体位:
让患者处于适当体位,通常取半卧位,床头至少抬高45°以上。
3.清理口腔和气道分泌物,减少气囊放气后分泌物误吸。
4.声门下吸引分泌物。
5.气囊缓慢放气,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
6.再次吸痰清除气道分泌物。
7.佩戴说话瓣膜,放上后缓慢旋紧,避免漏气。
8.检测患者心率和血样饱和度。
9.引导患者发声,评估声门上气流大小,随后可进行言语、吞咽、呼吸相关训练。
10.治疗结束后,摘取说话瓣膜,并使用气囊测压仪充气至合适压力。
注意事项
1、使用前必须完全清除气道内分泌物,以保持气道通畅不被阻塞。
2、注意控制佩戴时长:可从几分钟开始,根据患者耐力逐渐延长。
3、下列情况下用①睡觉时不能使用;②不能用于严重的活动性上呼吸道或下呼吸道感染导致的气道阻塞或有黏稠的分泌物时;
5、要严密监护那些不能自己拔掉该装置的患者。年龄较小或体质较差的患者,因配合能力有一定的限制,起始的佩戴时间较短,使需慢慢学会口鼻协调呼吸后才能逐渐延长佩戴时间
说话瓣膜不仅能改善气切患者的吞咽能力、言语能力,并能减少误吸所致的肺部感染的风险,增进患者自信社交能力,还有效的改善呼吸功能,缩短住院周期减轻经济负担。另外说话瓣膜安全,简单,经济,实用,无副作用,为拔除气管套管创造了条件!
-END-
供稿|崔士如
编辑|崔士如
审稿|杨建国
视频编辑
吞咽治疗团队
v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