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渗出性皮炎
引起猪渗出性皮炎的病原是猪葡萄球菌2型的感染会促使渗出性皮炎的发生。渗出性皮炎主要发生于4周龄的哺乳仔猪;然后斑点迅速变大发展为水疱或脓疱。由于皮肤、汗液和水疱液相互混合形成的油状渗出物使皮肤很快变得潮湿、油腻;最后红斑覆盖全身(见下图),在头面部或躯干部可见散在的圆形红褐色丘疹。,鉴于圆环病毒2型的免疫。在经常发生渗出性皮炎的猪场,如在仔猪21日龄分别注射”。病猪的治疗:参芪免疫素+噻呋奇+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
还可在皮肤上涂百草金典液。
猪丹毒
引起猪丹毒的病原是丹毒杆菌,这种细菌对外界不利环境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在腐败的尸体及鱼粉中能长期存活;并且多种哺乳动物和鸟类也带菌,构成了广泛的疫源。饲料中黄曲霉毒素引起的隐性中毒可增加猪对丹毒杆菌的易感性。该病主要发生于3月龄至3岁的猪。在发病猪群除了部分病猪呈现急性败血症、无特征性病变外,一般都会有部分病猪出现皮肤病变。猪丹毒的特异性皮肤病变为:在病猪背部、腹侧部出现菱形、隆起、坚硬易触摸到的斑块(见下图)。在预防方面,可接种有商品化的弱毒菌苗,青霉素类抗菌素仍然是丹毒杆菌最敏感的药物,注射“御毒素+青霉素钠”、饲料中添加阿莫西林+疫毒清可以迅速控制疫情。
疥螨病
疥螨病是猪最常见的寄生虫性皮肤病,营养不良、卫生差的猪群更易发病。本病的主要危害是影响增重、降低饲料转化率;体重18~68kg的猪发病后可使饲料转化率降低10%以上。感染螨虫3周后皮肤开始出现病变,首先在耳、眼、鼻周围出现小痂片,然后再臀部、肋腹部出现红斑丘疹,并伴有瘙痒。成年猪的病变主要集中在猪耳的内表面、颈部周围,形成灰色、松动的厚痂,常伴有大量的掉毛(见下图)。病猪有瘙痒症状、经常会在猪栏或猪舍墙壁上磨蹭。确诊的方法是将皮肤鳞屑或病变皮肤刮取物浸泡于10%NaOH溶液中24h,离心浓缩,取沉淀物于载玻片上,用低倍显微镜检查,找到螨虫。预防疥螨病常用金伊维或神驱类药物皮下注射或口服,这种药物对螨虫的成虫杀灭效果较好,但对虫卵无效,所以应间隔1~2周后重复治疗1次。由于许多仔猪是从母猪身上感染到了螨虫,所以建议在仔猪断奶转入保育舍时、注射1次驱虫药物,结合猪舍严格清洗消毒和全进全出的管理模式,可以有效地切断螨虫从母猪群向保育猪和育肥猪的传播。
皮炎肾病综合征
皮炎肾病综合征常与感染圆环病毒2型有关。本病多发于20~65kg的育肥猪,在猪体的后躯部出现成片的出血性丘疹、逐渐发展成深褐色至黑色的厚痂(见下图)。病变主要出现在猪体的后躯部,极少见到全身皮肤出现丘疹或厚痂的现象。仔猪接种圆环病毒2型疫苗可以有效预防本病的发生。鉴于其发病机理是由于免疫复合物异常沉积于肾脏和皮肤毛细血管所致,当出现此病后使用清热解毒产品:莲花清瘟肽+阿莫西林拌料或饮水。
夏季皮炎
夏季皮炎,许多猪场的育肥猪、母猪皮肤上都会出现全身性的针尖状的出血点,在夏季猪群出现这种皮肤病变的原因很多。其中蚊虫叮咬是主要原因,减少蚊蝇滋生地;保持猪舍的干燥清洁;避免猪体受到强烈阳光的直接照射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功能受损引发的皮肤疾病
功能受损引发的皮肤疾病,而母猪的肝功能受损一般是由于饲料中持续存在的小剂量的霉菌毒素或饲料添加剂中某些微量元素的超标造成的。在一些猪场经常可以看到部分母猪的皮肤或毛孔,出现这些情况往往提示猪群已处于”;在这些猪场母猪的各种免疫抗体合格率都会下降,通过在母猪料中添加优质的霉菌毒素处理剂进行预防。病猪群可以使用肝康乐饮水或拌料。
猪痘
临床症状:潜伏期41~42℃,精神沉郁,食欲减损。痘疹主要发生于下腹部、股内侧、背部或体侧,初为深红色硬结节,呈半球状突出于体表,见不到形成水疱即转为脓疱,并很快结成棕黄色痂块,脱落后遗留白斑而痊愈,病程10~15天,病死率不高,管理不当或继发感染,可使病死率升高,特别是幼龄仔猪。
治疗:莲花清瘟肽+氟苯尼考拌料或饮水
本品具有清热解毒,扶正祛邪,利湿退黄、抗菌抗病毒。
1、猪:用于防治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温和性猪瘟、圆环病毒、蓝耳病毒、流感病毒、皮炎肾病综合症、附红细胞体病、猪链球菌病、烂蹄跛行、口腔溃烂症及其混合或继发感染引起的猪渐进性消瘦、体温在41℃以上、眼睑水肿发青、皮肤发红、皮疹、皮肤发绀、腹下四肢呈紫红色、肛门发青、食欲减退、便结色黑带粘液、呼吸困难,怀孕母猪粪便干燥,采食量下降,多饮水,流产或早产等症状;对猪病毒性、细菌性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及各类病毒细菌性疾病引起的高热症、无名高热,特别对顽固性波状热等热症综合症疗效显著。
2、禽(鸡、鸭、鹅、鸽):用于防治禽温和型流感、非典型新城疫、慢性呼吸道病、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法氏囊病、减蛋综合症、禽肠毒综合症,低血糖尖锋死亡综合症、雏鸭病毒性肝炎、番鸭花肝病、鸭瘟、雏鹅的小鹅瘟、副粘病毒病等。对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坏死性肠炎也有很好的疗效。
扫一扫加入我们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