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还是先讲几个小故事,医院看到的。
第一个故事,医院、同一个病房的男病友一家,医院的消化内科人满为患,走廊里加床也满员,所以病房里男女不分,一条布帘隔开一个性别世界。这位男病友六十九岁,胰腺癌晚期,来自本市郊区,老伴四年前去世,家有三女一男四个孩子。孩子们还年轻,最小的男孩还未婚。姐弟四人分工明确,大姐在家照顾九十岁的老奶奶和自己的孩子,二姐和三姐也已分别成家,二姐家和单位都在外地,请了两周假回去照顾父亲。三姐和弟弟在本地工厂打工,姐弟三人轮流值班、轮流做饭或买饭送到病房。白天,姐弟三人常常有两个在病房里陪护,儿子经常上完夜班直接来病房,蜷在父亲床脚眯一会儿。病父不知是平时便脾气不好,还是病后心情不佳,总是大声咒骂,骂孩子们没出息,骂抽血的护士是吸血鬼,骂女儿送来的饭里有毒药,骂政府强拆了他家的房子,脏话夹着咒骂,声声入耳,扰人不宁。有时又一整天一声不吭,躺在床上一动不动,神情呆滞,十分怪异。
二女儿悄悄向我们解释:由于母亲四年前突然去世,父亲的精神受到极大刺激,性情大变,经常胡言乱语,请我们别介意。我心里暗叹:都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一家更比一家难,刹时便对病床上那个撒泼耍赖的老人充满了怜悯,更心疼他的几个孩子。女儿经常被病父无故骂得暗自哭泣,儿子被骂得灰头土脸。可姐弟也不见气,悄悄擦去眼泪,转身又强颜欢笑哄病父吃饭。病父并不领情,还经常闹绝食。女儿见父亲不吃,她也不吃,默默地坐在椅子上,茫然而忧郁地看着父亲,看着空气。
病父还不愿下床,不愿洗澡换衣,还经常尿裤子,屁股上长了褥疮,气味难闻。女儿不介意,打来热水,用毛巾帮老爸一点点擦洗、换药,弟弟再帮病父换衣服。病父一边挣扎一边骂,儿女一边抹泪一边劝。子女们不善言辞,翻来覆去劝导父亲的话只有这几句:你要打开心结,不要想不开,你要相信医生,配合治疗,你很快就会好起来,你想去哪里,我们就带你去哪里玩……病父一听,抬声就骂:你们就骗鬼,老子都这样子了,还能去哪里?我哪里都不想去,就想去找你妈……子女们不吭声了,眼泪在眼眶里转来转去,转身面对窗口,假装看风景。这样的一家人,每天吵来吵去,却没有一个逃跑,骂也骂不走。穷人阶层在亲人患病后,似乎更加抱团,因为他们唯一能与病魔抗衡的,就是精神的力量。富人则不同,可以用金钱租赁孝心(当然也不能以偏概全,很多富人的孝心也感天动地!)
后来这位病医院,儿子将病父背着离开了病房,病父不愿被儿子背着走,一边挣扎一边骂骂咧咧,但还是拗不过三姐弟的坚持,被儿子强背着上了出租车。现在,也不知他情况如何了。我的脑海里常常晃动着三姐弟那无助、忧郁和心痛的眼神,耳边常常响起老病人撒泼耍赖的咒骂,和他躺在床上心如死灰的表情。但愿他一切安好!
二
第二个故事,是母亲的第二位病友,是位六七十岁左右的女病人,胃里长了个瘤子,三年前因脑梗而口齿不清,半身略有不遂,走路拖沓,很胖。照顾她的是她老伴,一位瘦小的老先生。他们在走廊里睡了三个晚上,才终于等到了一个病床。老太太虽然口齿不清,但很爱说话,住进来没半天,她就把家里几口人、做什么工作都跟我们和盘托出。老太太有三男两女五个孩子,大儿子在新疆,二儿子在上海,小儿子在邻市做生意,大女儿在家带孙女,小女儿会跳舞,还出国获过奖。唯一有空闲的,就是她退休的老伴。
自她住院后,只有小儿子来过两次,医院,第二次是时隔四天之后。晚上,医院附近找了家宾馆住下。而他的父亲已经连续几天在病房陪护他的妈妈,没有带换洗衣服,没有枕头被子(那是五月上旬,刚好下过雨,气温偏低,我每晚都得用一床薄被半盖半垫),老先生每晚都是衬衫、长裤合衣躺在冷硬的折叠床上凑合了一夜又一夜,衣服也是几天没换。第二天上午,小儿子精神饱满地来病房看望他的父母,父母很开心,商量着中午吃什么。儿子低头玩了一会儿手机,告诉他们:中午不能陪你们吃饭了,我好不容易来这里一趟,约了客户一起吃中饭。父母理解地点头:你不用陪我们,生意要紧。儿子坐了半小时就走了,老先生拿出一个饭盒,医院食堂打饭。他每天早上买两碗米粥、两个馒头或两根油条。他和老伴一人吃一半。中午,他买的还是米粥和馒头,老伴则是面条或馄饨。
老太太一开始不知道自己胃里有肿瘤。那天化验结果出来后,医生把老先生叫过去说了半天,老先生回病房之后,满面愁容,忍不住当着老太太的面,对我们倒起苦水:这可怎么办哪?医生说,我老伴胃里有一大一小两个肿瘤,动手术起码要几万块,如果是良性的倒还好,万一是恶性的,以后每个月吃药至少还要两万块……
老太太一听,立即哭起来:我不要活了,要花这么多钱,哪里去找啊,我死了算了……午饭也不吃,只是躺在床上又哭又闹,像个耍赖的孩子。老先生被巨额医疗费压着,也无心劝她,只是坐在椅子上叹气。我忍不住劝老太太:你家五个孩子,每家拿出两万块,就可以支付医药费了,以后再说以后的事情,你的孩子们不会不管你的。
老太太根本不听我在说什么,颤巍巍地用一只手拨打她的老年电话,电话通了,老太太马上哭开了:女儿啊,我要死了,我活不成了……电话是免提的,里面是个洪亮的女声,女儿劝了她几句,老太太还是哭。女儿不耐烦了,大声说:你能不能不哭啊,你哭有什么用?医生怎么说,你就怎么听,等我忙完这几天,我就来看你……
电话挂掉了,老太太的眼泪还在脸上,却不怎么哭了。然后在床上躺了一会儿,一个人默默地爬下床,踢踢踏踏地出门去了。老先生在老伴打电话时出去了,不知去了哪里。我担心老太太想不开,悄悄跟着她。她晃晃悠悠走到大厅的电梯口,那里有很多人在等电梯,她又走向窗边,有一扇窗户开着一道缝,她站到那里,用右手使劲推窗,想把窗缝推大点,却怎么也推不开。医院早有安全准备,那些窗户固定只能开十厘米透气,老太太绝望地在窗前呜呜痛哭,惹得众人侧目。
医院对绝症病人来说,就是个不得善终的地方。
过了两天,我母亲也出院了,不是病愈,是短暂休整后,投入更残酷的生命拉锯战。我们走后的第三天,是老太太动手术的日子,也不知她的肿瘤是否是良性,但愿她一切安好。
三
第三个故事,来自医院,母亲来做放疗。医生给母亲制定了30次放疗计划,每周五次,为期六周。等待放疗的病人,大都有家属陪同,难得有一两个青壮年男病人独来独往,如果不是他们的头上、脸上、脖子上画着放疗的红线或红点、手腕上不是拴着病人才有的标志性腕带,目测根本看不出有何健康问题。
其中有位老大爷,和我母亲一样大,84岁,肺癌,和我母亲同一天开始放疗,也是30次,也将是同一天结束。服侍老大爷的是他的老伴,82岁的老大妈。等待放疗的间隙,老大妈和我聊天,问我家有几姊妹,年龄多大,我是老几等等,我一一作答。老大妈感叹:你妈妈生你太晚了,我家有三女两男五个孩子,我的大孙子都快四十岁了,我的重孙子都上初中了。老大妈说起自己枝繁叶茂的庞大家族,一脸幸福,惹得我的母亲一脸羡慕。
前几天老大爷一人来放疗,没见到老大妈,有人问他,他说,老伴吃坏了东西,上吐下泻,躺在床上起不来了。众人唏嘘,两位八旬老人,在医院里相依为命,家中儿孙满堂,却无人前来问津。老大妈陪老伴已有四十余天,医院的小折叠床,二十四小时陪护,寸步不离,医院周边的小餐馆或食堂打游击,睡眠不佳,饮食不卫生,两老入院后瘦了好几斤。
第二天,老大妈来了,步履迟缓,面色憔悴。大妈告诉众人,医院周围的小餐馆千万别去吃,天热不卫生,她就点了个炒菜,结果拉了三四天,已有两天没吃饭,只喝点稀粥,现在两腿走路都打颤。转而又抱怨似的跟大爷说:等你好了,我就要死了。大爷话不多,痰多,随时随地咳嗽吐痰,身上一股汗臭。时值六月中下旬,除了极少的几个雨天,每天气温维持在37摄氏度左右,病房里没有热水可供洗澡,可想而知多么难熬。(还好我为了让母亲吃住舒坦,在医院附近租了套公寓,医院,晚上回家吃饭洗澡睡觉,母亲笑言她不是来看病,是来度假。)
我对大妈说,你回家休息几天,让你孩子来照顾大爷吧!老大妈摇头:不行的,他们个个都忙,工作上离不开,单位不让请假,请假就要辞职,辞职丢了工作划不来。
我忍不住说:工作丢了可以找,父母丢了哪里找呢?老太太苦笑笑,在等候区的铁椅子上深深地坐下去,小塑料扇子在她手里一上一下地摇着,有点无奈、又有点伤感的样子。花白的头发和母亲的一样。相比那些放疗病人,她是健康的,但此时,她却比放疗病人更需要照顾。
多子多福的神话,在医院里只是传说。
四
好了,别人的故事讲完了,现在回到正题——从冷漠到亲吻,有多远?乍一看,以为是个矫情的爱情故事,其实不然,我想写的是,父母和子女之间从冷漠到亲吻,到底有多远。
远吗?对孩子与年轻父母来说,当然不远,拥抱和亲吻触手可及。
不远吗?对成年人和老年父母来说,当然远,远得不亚于隔了一条银河系。至少我和母亲之间是这样。
从小到大,我和妹妹跟母亲是有距离的,别说拥抱了,就是拉一下手也感觉肉麻。母亲在我们姐妹俩眼里,一直是个又冷又硬的人,似乎从未对我们温柔以待过。成长的记忆中,妈妈似乎从未亲吻过我们(当然我坚信,当我们还在襁褓中时,妈妈给我们的亲吻一定铺天盖地)。而成长中过程中亲吻的缺失,不是因为妈妈不爱我们了,是她的双手都来不及举托如山般的生活重压,嘴巴都来不及喘息,哪里还有心情和力气来拥抱和亲吻我们?
母亲属鸡,今年84岁,本命年。据说84岁是个坎儿,闯过去还有后福,闯不过去就万事大劫。母亲这一生经历过无数劫难,战争、饥荒、逃难、生离、死别……每次都九死一生。今年这一劫,无疑在她千疮百孔的生命破船上,又多了一个洞。但我们从一开始就向母亲隐瞒了她的真实病情,她又不识字,所以她一直以为自己喉咙里只是长了一块息肉而已,所以她还像个不信邪的船长,莽撞无知地驾驶着她的破船,在怒海里横冲直撞。
实际上,母亲患的是食道癌,等到发现时,已到中晚期,不能吃不能喝,喝水都吐。查出病因后,所有我们咨询过的医生都建议保守治疗,不要动刀,不要放疗化疗,不要折腾病人,待植入食道支架后,尽量满足病人的口福,让病人活得稍微有生活质量一些。我们只好欺骗母亲:你喉咙里长了一块大息肉,堵住了你的食道,你年纪大了,动手术很伤身体,先挂水消炎,再放一个支架进去,撑开食道,你就能吃饭了。母亲一听很高兴:真的啊?那就放吧。
但是植入支架后,母亲就后悔听了我的话,她那病变的食道,一开始并不友好接纳那个小小的金属管子,它们互相排斥,在母亲的食道里挤压挣扎,母亲被折腾得奄奄一息,不停地咳嗽和呕吐,直至呕出绿色的苦胆和丝丝鲜血,整个人像搁浅的鱼,长大嘴巴艰难地呼吸,她不停地用手挠着胸口,说这里难受,整天整夜地咳嗽、呕吐、疼痛、呻吟。白天好过,夜晚难熬,母亲怎么躺都不舒服,常常深更半夜呈九十度坐在病床上,腰弯得像个问号,垂着花白的头颅,鼻子几乎要碰到胸前的纽扣,嘴巴里小声地念念有词:菩萨啊,求求你看在我在家天天烧香磕头的份上,你让我好好死吧,不要折磨我……
刚植入支架那两天,我和妹妹轮流守夜,轮流抱着母亲,喂她喝水、喝牛奶、喝鱼汤,做她的靠背,帮她擦洗身体、梳头洗脸,母亲任由我们摆布,柔弱得像个婴儿。都说人世间有轮回,当母亲老了,女儿就成了妈。此话不假。
三四天后,食管支架开始和“息肉”和平相处了,母亲可以吃流食了,也渐渐有了力气,开始有心思跟我和妹妹玩亲昵了。要么挠我们的痒痒,要么在我们脸上、手上、屁股上,摸一下、亲一下、打一下。妹妹开玩笑说,老妈越老越不正经。母亲耳背,凑过来问:什么呀,你说我什么呀?我和妹妹就相视哈哈大笑。然后我们的头上、手上或屁股上,又会被母亲拍打一下:好啊,你们在说我坏话。我们笑得更欢了。
母亲生病后第一次亲我时,是在她的病床上。当时她已经度过了最艰难的支架适应期,能够进食流食了,她的心情和气力也渐渐好转,时不时表现出孩子一样的顽皮举动。那天她坐在病床上,我倚在她的身边看书,冷不防觉得后脖颈上凉凉的被叮了一下,我惊得一回头,母亲像个孩子一样冲我嘿嘿直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植入了金属支架的缘故,她的笑声里都带有金属质地的气声,脸上有种偷袭的得意和狡黠。见我转过来看她,她又一把抱住我,把头靠在我肩上,像个撒娇的小孩子。我有好半天没转动身体,好让她抱久一些,也好让自己荡漾的心稍稍平复一点。
久违了,母亲的拥抱和亲吻。母亲是不是用这种方式,来弥补我们成长岁月中一度缺失的母爱?母亲不是个善于表达感情的人,性格也过于坚硬。从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妈妈是个女汉子,读过我的自传《谁的奋斗不带伤》的读者应该都了解她。妈妈从小对我们绝对是虎妈型教育,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性格倔强的妹妹小时候为此没有少尝过“竹笋炒肉”和“毛栗子”,令妹妹至今耿耿于怀。幸运的是,我比较乖,几乎从没挨过打,但也没有得到过更多的爱抚。母亲的心从来就不在如何疼爱孩子上,她所有的精力都用来和穷凶极恶的生活魔兽斗智斗勇,甚至从没心思给我们一个仓促的拥抱,更别说亲吻。
妹妹多年前和我说过:老妈一挽她的胳膊,她都感到头皮发麻。浑身不自在。我何尝不是。如果在我十多岁时,别说让我挽着老妈的胳膊走路,就是肩并肩也无比难受。还记得我大约十六七岁的某一天,和老妈一起上街去,走在镜湖边上,我在前面走得大步流星,老妈在后面追得气喘吁吁,她落在我后面大约五米远,我不愿和她一起走,不愿路人看出这个土里土气的老妇人是我的妈妈。如今想来,当时的我是多么虚荣可耻。
我18岁后离家出走,打工谋生,之后与母亲的维系,先是信件,然后是电话,总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即使每年回家团聚,也是客气大于亲昵,最亲密的接触,也就是捏捏手,无非说些瘦了或胖了的闲话而已。即便临别,也是寻常的几句“你要注意身体,我明年再回来看你”,没有拥抱,没有亲吻,回来时平平淡淡,分别时寻寻常常。亲情在我们之间,像一汪沉睡的死海。套用泰戈尔的一句名诗: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身上流着你的血,你却不愿拥抱我。
如今,时隔几十年,母亲的温柔又回来了。她用慈爱的拥抱和亲吻,唤醒了我和妹妹羞于表达和封闭的内心,我们不再觉得别扭,习惯成自然,从被动拥抱到主动向母亲投怀送抱。每天我们慢慢医院和租房之间,晚饭后会去小区散步半小时,偶尔带母亲去看场电影散心,无论去哪里,我和母亲要么手挽手,要么十指紧扣,要么揽着她的肩,自然而然,毫无别扭。也许正因为面临生老病死的威胁,面临母亲的生命破船逐渐沉没,一切开始变得不一样。我们开始争分夺秒爱对方,开始和死神展开生命的拉锯战,生怕一不小心,一切都会从指缝中溜走,徒留“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恨天遗憾。
现在母亲越来越像个孩子,天天要抱我一下,亲我一口,时不时还要头挨头、脸贴脸、手牵手,晚上睡觉,也要拉着手,比情人还黏糊。母亲越来越老,越来越弱,再不抱她亲她,也许真的来不及了。虽然我们从冷漠到亲吻,竟用了漫长的半辈子,所幸还不迟。再套用一下泰戈尔的名诗:世界上再遥远的距离,只要未隔生死,只需一个拥抱和亲吻,就能让你知道,我爱你。
世上有多少父母,渴望子女的拥抱和亲吻。如果能够做到,就请给他们吧!这是一份廉价而又珍贵的礼物。廉价是因为极易做到,珍贵是因其无可替代。他们正在缓缓老去,即将远行没有归期。我们应该用一种温暖的方式为他们送行,一如他们曾怀着狂热的心情迎接我们。
有一首歌是一个女人唱给情人的,但似乎也适合子女唱给父母亲:
我怕来不及
我要抱紧你
直到感觉你的皱纹
有了岁月的痕迹
直到肯定你是真的
直到失去力气
为了你
我愿意
动也不能动
也要看着你
直到感觉你的发线
有了白雪的痕迹
直到视线变得模糊
直到不能呼吸
让我们
形影不离
如果全世界我也可以放弃
至少还有你
值得我去珍惜
而你在这里
就是生命的奇迹
……
我怕时间太快
不够将你看仔细
我怕时间太慢
日夜担心失去你
恨不能一夜白头
永不分离
……
(因为母亲生病,天天照顾她,两个多月来未曾更新公号,对不起大家。天热了,大家多保重!)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