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气管狭窄检查
气管狭窄治疗
多发性气管狭窄
气管狭窄用药
气管狭窄手术
气管狭窄病理

一例气道狭窄患者插管的惊险经历

ANESTHESIOLOGIST

麻/醉/医/生

雄关漫道真如铁,如履薄冰麻醉行

你觉得你的职业像什么

春雨

为何?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们一直做那个默默无闻的保驾护航者,就像春雨般,守护这大地,但却悄无声息

不久前,医院医院发生了一件有惊无险的意外。一名67岁的老年患者,需要在全身麻醉下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这名患者身体健康,除了高血压和脑动脉瘤外并没有特殊病史。麻醉医生术前仔细查看了患者的病史和进行了体格检查。决定进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麻醉诱导插管前做好常规相应的准备。静脉给药后患者安然入睡,经过三分钟的控制呼吸后,麻醉医生在可视喉镜下给患者的气道插入气管导管。

麻醉科插管工具——可视喉镜

气管导管包(气管导管、吸痰管、一次性喉镜片、牙垫等)

一般情况下,气管导管通过声门以后都会顺利地进入气管,大约进入7-8厘米到达第3胸椎水平,在这个深度可以防止导管插入过浅导致脱落,也可以避免插入过深导致的单肺通气。

这个时候意外情况发生了,7.0号的气管导管越过声门2厘米后被卡住了。麻醉医生反复旋转和置入管芯也无法继续插入。

经可视喉镜行气管内插管

这个深度是不牢固的而且很容易脱落,而一旦脱落后不及时发现的缺氧会对患者带来生命危险。麻醉医生只能退出导管,更换小一号的6.5号导管,遗憾的是6.5号导管仍然无法通过。此时经过两次换管和多次的尝试插入,患者的声门已经出现了水肿和血丝,此时血氧饱和度也开始在下降。如果不能尽快的插入合适的导管,患者的气道将出现梗阻,而梗阻导致的缺氧将会危及生命。这时麻醉医师决定不再尝试小一号气管导管而直接选用能够维持成人通气最小的5.0号气管导管解决通气问题。这次终于顺利的插入导管,患者的生命安全得到了保障。

不同型号的气管导管

这个患者术前评估气道没有任何异常情况,也没有呼吸困难,能确定他有气道狭窄的办法只有术前做CT检查气管,但是常规做CT检查气管是不可能的。这种无法事先知晓或评估的情况就是麻醉意外的一种。为了应对这些意外情况,麻醉医生都会做好各种准备。在麻醉前,就会准备好各种大小的气管导管以备不时之需。

此外还要备好吸引器。血管活性药物等等诸多应对措施。麻醉医生的工作就是在患者安静无痛的情况下保证患者的安全,保证患者安全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对麻醉中的风险和意外做出预先的判断和做好提前的应对措施。

手术前,患者和家属都要经过一个必备环节,即由麻醉医生向病人及家属交代麻醉风险和麻醉意外,并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方可实施麻醉。有的家属说:“我们手术很小,麻醉会有啥意外呢?”其实不然,常言道,“不怕一万,就怕万一”,麻醉和任何手术一样都存在一定的风险,都可能有意外发生。对于麻醉医生而言,“只有小手术,没有小麻醉”。麻醉不仅仅就是“打一针”就睡觉这么简单!由于每个人对麻醉药耐受和反应不同,身体素质和病情也不一样,在麻醉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意外和并发症。

现在医学科学并不是完美的科学,医学实践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医疗风险。幸运的是,现代医学的发展和完善,使麻醉意外发生率大幅度降低。同时,为保证麻醉医生为病人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很多地区制定了相应的麻醉质量控制标准以保证麻醉的质量和安全,并尽可能地减少了麻醉意外的发生,使病人在接受麻醉时会更加安全!

因此,患者在接受手术前,应放松心态,要相信并积极配合麻醉医生的工作,否则,过度担心麻醉意外的发生,反而会因内心焦虑、恐惧异常而引起手术中麻醉意外的发生。

作者:胡国华副主任医师毕业于南华大学,曾在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进修,擅长临床麻醉、心血管手术麻醉。主持市级科技项目一项,参与科研课题多项。发表专业论文多篇。

编辑:李君玲

■长按下图,

转载请注明:http://www.buzhouz.com/qgxzzl/5473.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