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邀请肖楠老师给大家做了一场带娃必学的家庭急救直播课,有很多姐妹过来学习,但也有姐妹因为工作原因没有赶上。
所以,月姐将直播中的精华内容整理出来,没有赶上直播的姐妹可以看本次的图文讲解,看过直播的姐妹可以再复习一下。
由于本文干货内容较多,建议先转发再阅读。
01
宝宝呛奶定义
新生儿、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易造成会厌失灵,而呛奶就是其主要表现。
婴儿吐奶时,由于会厌活塞盖运动失灵,没有把气管口盖严,奶汁误入了气管,叫做“呛奶”,婴儿不能把呛入呼吸道的奶咯出,这便导致气道机械性阻塞而发生严重呼吸困难缺氧,即称为“呛奶窒息”。
02
呛奶原因
研究发现,婴儿呛奶与维生素A的缺乏密切相关,而补充维生素A后可见良好效果。研究者认为维生素A对维持皮肤黏膜上皮细胞组织的正常结构和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当婴儿缺乏维生素A时,由于位于喉头上前部的会咽上皮细胞萎缩角化,导致吞咽时因会咽不能充分闭合盖住气管,而发生呛奶。
婴儿可进食些胡萝卜汁、蔬菜汤或适当补充些鱼肝油及维生素A胶丸等,都能很快地改善呛奶症状。
03
呛奶分类
根据呛奶的严重程度,可以分为轻微呛奶和严重呛奶。
①轻微呛奶
婴儿,特别是新生婴儿很容易吐奶,而吐奶最怕的是奶水由食道逆流到咽喉部时,在吸气的瞬间误入气管,即呛奶。而婴儿的神经系统刚刚发育,一些反射还很薄弱,他们不能把呛入呼吸道的奶咳出。
于是,常因奶液对气道机械性阻塞而发生窒息。同时婴儿的大脑细胞对氧气十分敏感,若停止供氧5分钟,即可死亡,所以,呛奶很可能会发生婴儿猝死的悲剧。
家长们如何把握分秒抢救自己呛奶的宝宝呢?
轻微的溢奶、吐奶,宝宝自己会调适呼吸及吞咽动作,不会吸入气管,只要密切观察宝宝的呼吸状况及肤色即可。
如果大量吐奶,首先,应迅速将宝宝脸侧向一边,以免吐出物向后流入咽喉及气管。然后,把手帕缠在手指伸入口腔中,甚至咽喉,将吐、溢出的奶水食物快速清理出来,以保持呼吸道顺畅,然后用小棉花棒清理鼻孔。
②严重呛奶
如果宝宝憋气不呼吸或脸色变暗时,表示吐出物可能已进入气管了,使其俯卧在大人膝上或床上,用力拍打背部四五次,使奶液咳出。
如果仍无效,马上夹或捏刺激脚底板,使宝宝因疼痛而哭,加大呼吸,此时最重要的是让他吸氧入肺,而不是在浪费时间想如何把异物取出。
在以上过程中,医院检查。
如果呛奶后宝宝呼吸很顺畅,最好还是想办法让他再用力哭一下,以观察哭时的吸氧及吐气动作,看有无任何异常,如声音变调微弱、吸气困难、严重凹胸等,医院。
如果宝宝哭声洪亮,中气十足、脸色红润,则表示无大碍。
小贴士:
对常吐奶的婴儿,应加强观察,并适当抬高床头,让婴儿侧卧。哺乳或喂奶时,都应让头部略高,喂完奶后,再把婴儿抱立起来,轻拍后背,直到打嗝后再放回床上。
夜间应定期观察婴儿,是否发生吐奶,呼吸与睡姿如何等。另外,妈妈在给婴儿喂奶时,应防止奶头堵住婴儿的口、鼻,导致窒息。
04
呛奶急救方法
1、就地出招:因为严重窒息,完全不能呼吸,婴儿几乎没有入院急救的机会,家长只能争分夺秒立即抢救。
2、清除口咽异物:如果妈妈有自动吸乳器,立即开动,只用其软管,插入宝宝口腔咽部,将溢出的奶汁、呕吐物吸出;没有抽吸装置,妈妈可用手指缠纱布伸入宝宝口腔,直至咽部,将溢出的奶汁吸除,避免婴儿吸气时再次将吐出的奶汁吸入气管。
3、体位引流:如果宝宝饱腹呕吐发生窒息,应将平躺宝宝脸侧向一边或侧卧,以免吐奶流入咽喉及气管;如果宝宝吃奶之初咽奶过急发生呛奶窒息(胃内空虚),应将其俯卧在抢救者腿上,上身前倾45-60度,利于气管内的奶倒空引流出来。
4、辅助呼气:重点是呼气,带有喷射力量。方法是抢救者用双手拢在患儿上腹部,冲击性向上挤压,使其腹压增高,借助膈肌抬高和胸廓缩小的冲击力,使气道呛奶部分喷出;待手放松时,患儿可回吸部分氧气,反复进行使窒息缓解。
5、刺激哭叫咳嗽:用力拍打孩子背部或揪掐刺激脚底板,让其感到疼痛而哭叫或咳嗽,有利于将气管内奶咳出,缓解呼吸。
在上述家庭抢救的同时,拨打呼救,医院抢救。
05
预防呛奶的方法
1、喂奶时机适当:不在婴儿哭泣或欢笑时喂奶;不要等宝宝已经很饿了才喂,宝宝吃得太急容易呛;孩子吃饱了不可勉强再喂,强迫喂奶容易发生意外。
2、控制速度:妈妈泌乳过快奶水量多时,用手指轻压乳晕,减缓奶水的流出。人工喂乳的奶嘴孔不可太大,倒过来时奶水应成滴而不是成线流出。
3、姿势体位正确:母乳喂养宝宝应斜躺在妈妈怀里(上半身成30-45度),不要躺在床上喂奶。人工喂养宝宝吃奶时更不能平躺,应取斜坡位,奶瓶底高于奶嘴,防止吸入空气。
4、注意观察:妈妈的乳房不可堵住宝宝鼻孔,一定要边喂奶边观察宝宝脸色表情,若宝宝的嘴角溢出奶水或口鼻周围变色发青,应立即停止喂奶。对发生过呛咳婴儿、早产儿,更应严密观察,或请医生指导喂哺。
5、排出胃内气体:喂完奶后,将婴儿直立抱在肩头,轻拍婴儿的背部帮助其排出胃内气体,最好听到打嗝,再放婴儿在床上。床头宜高15度,右侧卧30分钟,再平卧,不可让孩子趴着睡,避免婴儿猝死。
所以每次喂奶后,轻轻拍拍宝宝的背,使宝宝打一个饱嗝,有效预防宝宝吐奶呛奶。
06
警惕气管异物的危险
这主要与孩子的生理结构有关:人的会厌是食物和空气进人的通道,食物或者空气通过会厌软骨各行其道,食物进入食道,空气进人气管,互不干涉、有条不紊地工作着。
但婴幼儿时期由于会厌软骨及一些神经反射发育未成熟,所以在婴幼儿口含异物哭闹、大笑,或其他意外致使婴幼儿注意力突然分散时,异物会瞬间随气流进入气管。
一旦异物进了气管,气管管腔狭窄,且气管壁布满了神经末梢,这些神经末梢密集、敏感,所以即刻反应强烈,出现呛咳、憋气、呼吸困难,进而发生喉痉挛,甚至呼吸停止,孩子死亡多在这个时候发生。
即使抢救过来,常常因为大脑缺氧严重或者缺氧时间长,致脑组织受损,成为植物人或出现智力严重落后、失语、撞痰等。
07
预防气管异物的方法
①3岁内的孩子不建议吃花生、瓜子、开心果、核桃等坚果以及年糕、果冻这类食物。
②将药品、小件玩具、坏的气球、安全别针、戒指、小球、笔帽、糖果、纽扣电池的物品放在儿童够不到的地方。
③给孩子买玩具一定要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具有3C认证安全标志的、符合相应年龄段的玩具,预防不合格的玩具小零件脱落孩子误吞。
④孩子在吃东西的时候尽量少说话,不要让孩子养成边走(跑)边吃东西的杯惯,也不要在孩子吃东西的时候逗引他。
一旦发生气管异物,家长不要惊慌,要及时、冷静地进行处理。具体方法是:
①如果孩子发生气管异物还能够呼吸、说话或哭出声来,且张开嘴看见异物的话,可以使用筷子或者小钩子将异物取出来。
②如果孩子呛咳,鼓励孩子用力咳嗽,通过咳嗽将异咳出。
③如果看不见异物,家医院急诊,请医生帮助取出。千万不要自行用手掏、防止异物进到更深处。
④如果孩子面色青紫,不能呼吸,哭不出声,甚至昏迷丧失意识,家长在拨打急救电话的同时应立刻采用海姆立克抢救法,争分夺秒不能耽搁,争夺抢救生命的关键4分钟。
如果超过这段时间,即使抢救过来也会因为长时间脑缺氧致使孩子发生永久的痴呆。
所以每位家长都应懂得最基本的海姆立克急救法,在宝宝出现气管堵塞的时候,采取急救措施。
1岁内的婴儿发生气管异物的紧急处理:用一只手托着婴儿的下颌,让婴儿趴在大人的腿上,咽部的位置低于身体的其他部位,否则异物会更加深入,反而更加危险。
然后用另一只手掌根部用力迅速连续叩击间胛间区5次。如果不奏效,将婴儿翻转成面部朝上、头低脚高位。用食、中指连续按压其胸骨下半部5次。
如此反复进行,直至异物排出。两种方法反复交替进行,直至将异物排出。
1岁以上的孩子发生气管异物的紧急处理:大人用手臂从宝宝后面环绕抱着他,只手握成拳,用拇指关节突出点顶在宝宝剑突和肚脐之间,另一只手握在已经握成拳的手上,连续快速向上、向后推压冲击6~10次。如果不见效,隔几秒钟重复一次。
这种做法使气道压力瞬间迅速增大,迫使肺内空气排出,使阻塞气管的食物(或其他异物)上移并被排出。
如果出现生命体征消失情况,那就立马开始心肺复苏术。这时安排其他家属打。
08
溺水的急救方法
①如果宝宝还有意识,首先要清理其呼吸道,把泥沙、呕吐物、污物清理干净,防止发生窒息。
②可以按压宝宝的胸部,或者让宝宝保持头低脚高的位置将水吐出来。
③如果宝宝没有呼吸,家长需要马上开始心肺复苏急救。
④如果宝宝当时只是呛了一下,马上没事,但过后发烧、咳嗽是,也应带宝宝
到医院就诊。
09
婴幼儿心肺复苏具体方法
第一步:判断环境,检查宝宝的状况。
①判断环境是否安全。
首先要确保救人的环境是安全的,确保自己和宝宝的安全。
②立即除去或者避开危害生命的因素。例如:
一氧化碳中毒时,应首先打开门窗,把宝宝转到空气流通的地方;
发生触电事故时,应首先切断电源;
溺水者应首先从水中救出。
③检查宝宝的反应。
1岁以下的宝宝,可以轻轻敲打其脚掌,1岁以上可以摇动他的肩膀。如果宝宝有反应,但是受伤了,马上让旁人拨打。
如果宝宝没有反应,比如窒息、溺水的宝宝,家长首先要做2分钟的心肺复苏。
④检查宝宝的呼吸。
观察呼吸至少要五秒钟,最多不要超过10秒钟。
检查呼吸的方法:
弯腰侧头靠到宝宝的嘴前,眼睛往他脚的方向看——看胸廓有没有起伏,并仔细听呼吸声。
如果他在呼吸,你的脸应该能感觉到他呼出来的气息。
如果宝宝没有呼吸,开始胸外心脏按压。这会儿不要再去检查宝宝的脉搏了。因为我们是普通人不是专业的医务人员。直接开始进行按压。
第二步:尽快摆好体位,进行心肺复苏急救。
①摆好体位。
让宝宝仰卧在地面或者坚实的平板上,头部和躯干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不得高于胸部。
②给予宝宝30次胸外心脏按压。
注意要用力、快速按压。按压时,手要打直、垂直用力压下,放松时要让胸部完全的回弹。
按压部位:婴儿为胸骨下1/3处,即两乳头连线与胸骨正中线交界点下一横指处,儿童为胸骨中部。
按压方式:婴儿可用双手拇指法或单手双指法。儿童使用两只手掌根重叠或一只手掌根。
婴儿双手拇指法,即双手的大拇指并列或重叠,置于胸骨的下1/3,其他的手指环绕躯干,并以双手手指支撑后背。婴儿单手双指法,以中指和食指的指尖按压胸骨的下1/3,如果床面较软,可用另一只手支撑婴儿的后背。
按压深度:婴儿1-2厘米;儿童2-3厘米。
按压频率:婴儿、儿童,均为每分钟至少次。
第三步:开放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
就是看宝宝口腔、气道里有没有阻塞,如果有异物,需要首先清理。开放气道的方法推荐使用仰头抬颌法,抢救者一只手下压婴儿的额头,另一只手太高下颌,注意不要使头过度后仰。必要时拇指可轻牵下唇,使口微微张开。
第四步:给予宝宝口对口人工呼吸,轻吹两次。
每次吹气要持续1秒以上。只要以平静的呼吸,使宝宝的胸廓抬起来即可。
1岁以下婴儿,用嘴包住婴儿的口鼻;1岁以上幼儿,用一只手捏住他的鼻子,用你的嘴盖住他的嘴,向里吹气两次。
吹气后,口唇离开,并松开捏着鼻部的手指。如果吹气有效,宝宝胸部会胀起,并随着气体的排出而下降。
大人的肺容量大,应注意1次不要吹入太多的空气。否则,空气进入胃部,会妨碍宝宝的自主呼吸,或是对肺造成损伤。
如果空气没有进入肺内,而是从食道进入胃部,则看不到胸廓的膨起,而是出现腹部的膨起。这是因为屈曲颈部的方法不对,只要纠正过来就可以。也可以轻压腹部排出空气。
第五步:重复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
对儿童或婴儿实施单人抢救时按压通气比为30:2。也就是每进行30次胸外按压后,给予2次呼吸。
每进行5个循环30∶2的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后(约两分钟,称为一个心肺复苏周期),对宝宝的呼吸情况进行检查,如仍没反应,则继续做,尽量保持不间断,直到救护车到来或者婴儿有反应。
每次检查时间不能超过6秒。如果你单独一个人,请先进行2分钟的心肺复苏,也就是30次按压,2次通气,重复5遍以后,再拨打急救电话。
由于本文干货内容较多,月姐特地申请了直播回放,姐妹们也可以扫描下方小程序码,进如直播间看视频回放。
—END—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你可能错过的往期精彩干货:点它,分享、点赞、在看都在这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