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气管狭窄检查
气管狭窄治疗
多发性气管狭窄
气管狭窄用药
气管狭窄手术
气管狭窄病理

每周解剖第六期上amp后纵隔a

这周也是SOMAer努力学习的一周呢!

又到了每周解剖学习的好时光,

考虑到思维导图的不便,我们这周改版啦!

希望继续帮你锦上添花!

好消息又来啦!!

SOMA解剖学福利持续上新!

快来领取这周的解剖知识框架和习题吧!

01

上纵隔

01

总述

上纵隔内的器官从前向后大致可分为3层:前层有胸腺,左右头臂静脉和上腔静脉;中层有主动脉弓及其凸侧发出的三大分支膈神经和迷走神经;后层有气管、食管、胸导管和左喉返神经等。

02

前层

胸腺

胸腺位于上纵隔的前部,胸骨柄的后方。成人胸腺常被结缔组织所代替。胸腺是一个淋巴器官,并兼有内分泌功能。胸腺主要由胸廓内动脉和甲状腺下动脉的分支供血,胸腺的静脉汇入左头臂静脉胸廓内静脉。胸腺的淋巴管注入纵隔前淋巴结或胸骨旁淋巴结。胸腺的神经支配来自颈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分支。

左头臂静脉(了解)

形态:长于右头臂静脉

起始:锁骨胸骨端后

行程:向下斜行

终止:右侧第一肋骨软骨胸骨端

属支:甲状腺下静脉、胸廓内乳房静脉、肌膈静脉、椎静脉

右头臂静脉(了解)

形态:短于左头臂静脉

起始:锁骨胸骨端后

行程:垂直下行

终止:右侧第一肋骨软骨胸骨端

属支:甲状腺下静脉、胸廓内乳房静脉、肌膈静脉、椎静脉

上腔静脉

形态:较粗大,长度约7cm

起始:右侧第1胸肋关节的后方左、右无名(头臂)静脉汇合处

行程:沿升主动脉的右侧垂直下行

终止:第3胸肋关节下缘注入右心房

属支:奇静脉

毗邻:

A下部:心包包被

B前外侧:右肺、胸膜

C后内侧:气管、右迷走神经

D后侧:右肺根

E右侧:右膈神经

图例:

03

中层

主动脉弓

起始:胸骨角右端后方续接升主动脉

行程:经过气管左侧跨越左肺根,呈弓形弯向左后方。

终止:第4~5胸椎椎间盘平面续为胸主动脉。

毗邻:

A左前方:有左纵膈胸膜、左肺、左膈神经、左迷走神经、心包膈血管、交感干和迷走神经的心支。

B后方:气管、食管、左喉返神经、胸导管和心深丛;凹缘邻心浅丛、肺动脉、左喉返神经和左主支气管。

头臂干

形态:粗短,长约4~5cm

起始:主动脉弓上前缘

行程:向右后上行于左头臂静脉和气管间

终止:右胸锁关节后方

分支:右颈总动脉、右锁骨下动脉

左颈总动脉

起始:主动脉弓上缘

行程:上行经过胸廓上口

终止:颈部

毗邻:

A前方:左头臂静脉

B后方:气管

左锁骨下动脉

起始:主动脉弓上后缘

行程:经胸锁关节后方斜向外

终止:颈根部

毗邻:

A前方:左膈神经、左迷走神经、左头臂静脉

B右侧:气管

C左侧:左肺和胸膜

D后方:食管左缘、胸导管

04

后层:气管胸段及支气管

气管杈:气管分杈处

气管隆嵴:气管杈腔内面有一向上凸起的嵴,呈半月形。是临床支气管镜检查时辨识左、右主支气管起点的重要标志。左主支气管倾斜较大,右主支气管较左主支气管粗短且陡直。异物容易坠入右主支气管内,右肺下叶感染的发病率也较高。

05

特殊结构

静脉角

头臂静脉由锁骨下静脉和颈内静脉在胸锁关节的后方汇合而成。汇合处的夹角称为静脉角,为淋巴导管注入静脉的部位。

动脉韧带

位置:主动脉弓下缘和肺动脉干分叉处偏左侧间。

其他:动脉韧带为胎儿时期动脉导管遗迹,出生后一年内动脉未闭锁称动脉导管未闭,左喉返神经绕主动脉弓或动脉韧带的主动脉端,所以,在手术时要仔细游离和牵拉左喉返神经,以免其在结扎动脉导管时受到损伤。

动脉导管三角

位置:主动脉弓左前方

边界:前方-左膈神经、后方-左迷走神经、下界-左肺动脉

内容:动脉韧带、左喉返神经和心浅丛是手术中寻找动脉导管的标志

02

后纵隔

01

总述

后纵膈位于心包后壁与下部胸椎之间,上至胸骨角平面,向下达膈。内有食管、主动脉胸部、胸导管、奇静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迷走神经及其分支、胸交感干、内脏大神经和内脏小神经等。

02

食管胸段

走行

起始:平第六颈椎下缘,续于咽

胸廓上口至4~5胸椎平面:从中线稍左侧逐渐行向中线,位于胸主动脉右侧。

心包后方至第7胸椎:向左侧

去向:第十胸椎平面穿膈的食管裂孔,接胃贲门。

毗邻

前:气管、左主支气管、左心房、部分左心室(隔心包)

左心房肥大:向后压迫食管后:胸导管、奇静脉、胸主动脉、右肋间后动脉、脊柱等

左:主动脉弓、胸主动脉右:奇静脉弓、纵隔胸膜食管后间隙:食管与胸内筋膜之间的间隙,内含疏松结缔组织、奇静脉、半奇静脉、胸导管等,上连咽后间隙,下连腹膜后隙。

三个生理性狭窄

食管起始处:距中切牙15cm

左主支气管跨越处:距中切牙25cm

穿膈处:距中切牙40cm

狭窄处与毗邻相适应,防止食管被压迫

临床意义:食管镜检

肌性构成

上部三分之一:横纹肌;

中部三分之一:横纹肌+平滑肌;

下部三分之一:平滑肌

(下部无法受自主意识支配)

血供

食管胸部

动脉:食管动脉、肋间后动脉、膈上动脉分支

静脉:与动脉伴行,汇入奇静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

食管壁

静脉丰富并相互吻合——食管静脉丛

(血流量过大可导致静脉曲张)

03

胸主动脉

来源:主动脉

走行:沿脊柱左侧下行逐渐转向前内,沿中线行于脊柱前方,12胸椎椎体前穿膈的主动脉裂孔续为腹主动脉。

毗邻:

前:左肺根、心包后壁、食管、膈

后:脊柱胸段,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

右:奇静脉、胸导管、右纵隔胸膜

左:左纵隔胸膜

分布与分支:

壁支:

9对肋间后动脉

1对肋下动脉

膈上动脉

分布:胸、腹壁、膈

脏支:

1~3支支气管动脉

1~3食管动脉

心包支:

分布:肺、食管、心包

04

奇静脉

来源:右腰升静脉

走行:沿脊柱右前方上行,至第4胸椎高度绕右肺根上方成为奇静脉弓。

去处:注入上腔静脉

收纳:右侧肋间后静脉、右肋下静脉、食管静脉、支气管静脉、半奇静脉静脉血。

05

半奇静脉

来源:左腰升静脉

走行:沿脊柱左前方上行,7~9胸椎高度时横行向右,于胸主动脉、食管后方注入奇静脉。

去处:奇静脉

收纳:左侧肋间后静脉、左肋下静脉、食管静脉、副半奇静脉静脉血。

06

副半奇静脉

走行:沿胸椎体左侧下行

收纳:左侧上部肋间后静脉静脉血

去处:半奇静脉或奇静脉

07

胸导管

来源:乳糜池

走行:经主动脉裂孔入胸腔,在胸主动脉、奇静脉之间上行,约至第五胸椎平面时在食管与脊柱间左上斜行,注入左静脉角。

功能:全身最大的淋巴管道,收集约全身四分之三的淋巴回流。

毗邻:

下段:胸椎、右纵隔胸膜

上段:左纵隔胸膜

各段:与右淋巴导管吻合广泛、与奇静脉、肋间后静脉有交通。

08

神经

左迷走神经

走行:

在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之间进入胸腔,越过主动脉弓的左前方,经左肺根的后方并分支组成左肺后丛,主干继续下行至食管前面分散成为食管前丛,在食管下端又集合成迷走神经前干,随食管穿膈的食管裂孔进入腹腔。

分支:

经左肺根的后方并分支组成左肺后丛;在主动脉弓前下方发出左喉返神经,它绕主动脉弓下缘返回颈部。

右迷走神经

走行:

在右锁骨下动脉和静脉之间下行入胸腔,沿气管右侧经右肺根后方到达食管的后面,分支构成右肺后丛和食管后丛,向下延伸为迷走神经后干,与食管同穿膈的食管裂孔进入腹腔。

分支:

沿气管右侧经右肺根后方到达食管的后面,分支构成右肺后丛和食管后丛;行经右锁骨下动脉前方时,发出右喉返神经,它勾绕右锁骨下动脉返回颈部。

作用:

左、右迷走神经胸部发出的支气管支和食管支为若干小支,内含有内脏感觉纤维和内脏运动纤维。它们与交感神经的分支共同构成肺丛和食管丛。由丛发出的细支再分布于气管、支气管、肺、胸膜和食管,传导脏器和胸膜的感觉并支配器官的平滑肌和腺体。

03

腹壁前外侧壁

01

层次:9层

皮肤(1层)

浅筋膜(2层)

腹肌(3层肌-1层白线-2层腱膜+1层肌)

腹横筋膜(1层)

腹膜外脂(1层)

壁腹膜(1层)

02

浅层结构

浅筋膜(脐平面以下分为)

浅层:Camper筋膜,含脂肪较多的脂肪层

深层:Scarpa筋膜,附有弹性纤维的膜性层

浅血管

浅动脉:

A脐平面以上:腹壁上下动脉,肋间动脉及肋下动脉的皮支

B脐平面以下:腹壁浅动脉、旋髂浅动脉

浅静脉(吻合成网):

A脐平面以上:胸腹壁静脉,注入腋静脉

B脐平面以下:腹壁浅静脉、旋髂浅静脉,注入大隐静脉

C脐区的浅静脉

浅淋巴

A脐平面以上:注入腋淋巴结

B脐平面以下:注入腹股沟浅淋巴结

皮神经

第7-11肋间神经、肋下神经、第1腰间神经,明显的节段

特殊:第7肋间神经支配剑突乳头平面,第10肋间神经支配脐平面

03

腹肌

辨认方法

A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自外向内,腹直肌在内侧的腱膜内

B肌纤维走行区别鲜明

腹外斜肌

特征:扁肌,半月线以内、髂前上棘以下延伸为腱膜

特殊结构:腹股沟韧带、反转韧带、腔隙韧带、耻骨梳韧带、腹股沟浅环

腹内斜肌

特征:一部分起点位于腹股沟韧带外侧1/2或2/3,参与形成腹股沟镰

腹横肌

特征:一部分起点位于腹股沟韧带外侧1/3,参与形成腹股沟镰

腹直肌

腹直肌鞘

基本特征:2层,三对扁肌形成

特殊标志:半月线、弓状线、白线

血管

内有腹壁上动脉和腹壁下动脉的吻合

04

腹横筋膜

形成腹股沟深环,深环内有凹间韧带加强

05

腹膜外脂:脂肪和疏松结缔组织

06

壁腹膜:腹膜壁层

04

腹股沟区

腹股沟区:由腹股沟韧带、腹直肌外侧缘和髂前上棘水平连线所围成的三角形区域,位于腹外侧壁下端直接承受腹腔内器官的冲击,加之有腹股沟管,是腹外侧壁的薄弱部位。

01

腹股沟管

名词解释:

位于腹股沟韧带内测半的上方斜行的肌筋膜间隙。长约4~6cm,男性有精索通过,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

对比记忆:

股管:为一短的、漏斗状潜在性的间隙,长约1.5cm,内可能有几个腹股沟深淋巴结。

上口称股环:

前:腹股沟韧带

后:耻骨梳韧带

内侧:腔隙韧带

外侧:纤维隔

两环四壁

腹股沟浅环

由腹外斜肌腱膜,在耻骨结节外上方分为上、下两脚分别抵止于耻骨结节和耻骨联合而形成的三角形裂隙。

腹股沟深环

在精索结构或子宫圆韧带进出腹腔处,腹横筋膜被顶推向外所形成的环。深环内侧常有腹横筋膜的纵行纤维加深,称为凹间韧带。

四壁

A前壁: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下部纤维加深

B后壁:腹横筋膜+腹股沟镰加深

C上壁:腹股沟镰

腹股沟镰:又称联合腱/弓状下缘,是由呈弓状的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下部肌束,跨过精索上方,行向内侧,延为腱膜而形成,止于耻骨梳的内侧端及耻骨结节附近。

D下壁:腹股沟韧带与腔隙韧带

腹股沟韧带:腹外斜肌腱膜下部在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向后山卷曲增后的游离下缘。

腔隙韧带:腹股沟韧带内侧部分纤维向下后方反折)

02

腹股沟三角(海氏三角)

境界:

腹壁下动脉,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形成的三角形区域。

腹股沟疝:

腹前外侧壁肌松弛,收缩力下降,腹股沟管保护能力下降,腹腔内容物经腹股沟管进入阴囊或盆腔。

A腹股沟斜疝:经深环循腹股沟膨出。年轻人易患

B腹股沟直疝:未经深环而经腹壁下动脉内侧进入腹股沟管,发生在海氏三角。易发。

区别:

股疝——腹腔内容物突破腹膜,经股环入股管形成股疝。

因此,股疝突出物在腹股沟韧带的下方,而腹股沟疝则在腹股沟韧带的下方。

03

阴囊和精索

阴囊:

男性外生殖器,内有睾丸、附睾和精索的起始段等内容物。阴囊浅筋膜称肉膜,肉膜向前、向上延续为阴茎浅筋膜和腹壁浅筋膜深层。(Scarpa筋膜);向后延续为会阴浅筋膜(Colles筋膜)。

精索:

由输精管、睾丸动脉、蔓状静脉丛、输精管动脉、神经丛、淋巴管、鞘韧带构成.

睾丸下降

过程

胚胎早期,睾丸引带连在未来阴囊底部和睾丸间,拉睾丸下降。

发育过程,随睾丸下降,睾丸引带逐渐缩短。

同时,睾丸腹腔内的腹膜随睾丸一起下降(类似股管顶筋膜下降的过程),穿过腹股沟管进入阴囊,称为腹膜鞘突。

之后,睾丸携周围的附睾、输精管及血管降入阴囊。

睾丸的被膜

精索外筋膜:腹内斜肌演变

提睾肌筋膜:提睾肌及其筋膜演变

精索内筋膜:腹外斜肌演变

睾丸入阴囊后,腹膜鞘突从腹股沟浅环支睾丸上端形成一段闭锁;包裹睾丸的鞘突形成睾丸鞘突。

睾丸鞘膜名词解释:是密闭的浆膜囊,胚胎发育过程中阴囊的腹膜随睾丸下降被带到睾丸,形成的狭窄间隙包覆于睾丸外。

病变

腹膜鞘突未闭:先天性腹股沟斜疝;先天性睾丸鞘膜积液。

隐睾:睾丸未降入阴囊。由于隐睾所处温度较高,影响精细胞发育,两侧隐睾引发不育。

上期

答案

01

腹股沟区的边界是(B)

A、内侧界为腹直肌的内侧缘

B、上界为髂前上棘到腹直肌外缘的水平线

C、下界为腹壁浅血管

D、外侧界为腹壁下血管

E、下界为腹股沟

解析:腹股沟区为前外下腹部两侧的三角形区域,内侧借为腹直肌外缘,上界为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缘的水平线,下界为腹股沟韧带。

02

关于胸主动脉的叙述,正确的是(ACD)

A.平第四胸椎体下缘,续于主动脉弓

B.发出分支分布于所有的肋间隙

C.发出食管支,分布于食管

D.有分布营养脊髓

E.只分布于胸壁

解析B.第1~2肋间隙的肋间后动脉来源于锁骨下动脉。

C.脏支主要有心包支、支气管动脉和食管动脉。分布于心包、支气管、食管等胸腔脏器

E.壁支主要分布于膈的上面、纵隔和胸壁等处。

03

右迷走神经(B)

A.沿右颈总动脉和右锁骨下动脉之间入胸腔

B.沿气管右侧下行至肺根后方

C.下行至食管前方分散形成食管前丛

D.在丛的下端汇集成迷走神经前干,随食管入腹腔

E.右迷走神经行经主动脉弓前方时,发出右喉返神经

解析:A.在右锁骨下动脉和静脉之间下行入胸腔

C.其分支构成右肺后丛和食管后丛

D.向下延伸为迷走神经后干

E.行经右锁骨下动脉前方时发出右喉返神经。

04

上纵隔(D)

A、自上而下分为3层

B、前层有主动脉弓

C、中层有胸腺

D、气管位于后层

E、上腔静脉位于中层

解析:A.由前向后分为3层

B,前层有胸腺、左右头臂静脉、上腔静脉

C.中层有主动脉弓及三大分支,膈神经和迷走神经

D,后层有气管、左喉返神经、食管

E上腔静脉位于前层

05

下列血管中不属于腹前外侧壁浅静脉的是(A)

A.附脐静脉

B.腹壁浅静脉

C.胸腹壁静脉

D.脐周静脉网

E.旋髂浅静脉

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buzhouz.com/qgxzbl/7664.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