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基层麻醉网做了一项关于气管导管拔管方法的数据调查,并进行了投票,以下是调查结果:
1、约70%的麻醉医生选择了经典教科书上的空针抽掉套囊内空气后再拔管的方法[1]。
:抽气不要过度,因为完全抽空后套囊的褶皱可能会划伤声带。
2、第二种扯断充气管后拔管的方法约有30%麻醉医生选择,其理由是可以减少套囊外的分泌物反流进气管[1]。
:第二种方法拔管由于充气管延长,管径狭窄后套囊受到挤压后未必能够排除空气而造成声带损伤。也有麻醉医生偷懒的嫌疑。
目前还没有准确的询证医学证明哪种方法更好,因此,综合各方意见,笔者[2]提醒战友,不应将第二种拔管方法作为首选,推荐大家采用经典教科书第一种方法拔管。
基于以上调查数据,综合国内外文献(详见附录),医院刘亚涛副主任医师发表了个人的看法:
目前在临床操作过程中,两种方法均有,基于以上问题,给大家分享一篇英文的(原文见附录),是体外模拟研究,挺有意思的(感觉实验设计挺好的),我把文章的摘要简要翻译为中文,分享给大家,也许给我们的工作可以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
背景:最近一些年,在儿科病人,也逐渐开始使用有套囊气管导管。气管拔管前使用注射器放松套囊被常规推荐使用。一些有趣的观察发现,一些医务人员在气管导管前采用扯断套囊导管的方法对套囊放气。这个研究的目的是评估采用扯断气管导管套囊导管的方法放气,套囊内的剩余气量。
方法:采用三个阶段进行体外研究。在第一阶段,在开放的大气的环境,各10根ID3.0/4.0/5.0的气管导管套囊被注射器充气,保持套囊内压力20-30cmH2O;第二阶段,各10根ID3.0/4.0/5.0mm的气管导管被放入对应的导管,以模拟气管内壁对套囊的压力,然后套囊被注射器充气,保持套囊内压力20-30cmH2O;第三阶段,在医学模拟人上依次插入10根ID7.0的气管导管,并给导管套囊用注射器充气,保持套囊内压力20-30cmH2O。所有导管均在套囊达到额定压力后扯断,并测量套囊内剩余气量。
结果:第一阶段,3.0/4.0/5.0气管导管套囊剩余气量分别是充入套囊气量的60.7%/72.8%/69.5%,在第二和第三阶段,各种型号气管导管套囊剩余气量占充气气量的百分比稍微小于第一阶段比值,到平均值还是在60-70%之间。在一个研究气管导管,还出现当扯断套囊导管后,套囊导管完全阻塞甚至在套囊外加压,都无法排出套囊内气体的情况。
结论:鉴于扯断气管导管套囊导管后,套囊残余气量仍然很高,并且还有套囊导管完全阻塞的情况发生,文章作者不建议采用扯断气管导管套囊导管的方法,在气管拔管时给套囊放气。
关于气管拔管前,是否应该放松套囊,也有一些国外专家建议不放松套囊,采用一定方法直接拔管(均提出其优点),在Anesth.Analg等杂志有发表文章和辩论信件,但均为个人经验总结(例如年MinervaAnestesiologica发表的一篇专家观点:麻醉医师一定要在气管拔管前放松气管导管气囊吗?),没有客观研究数据和RCT研究。关于气管拔管前一定要放松导管套囊,也缺乏I类证据支持(但是指南和共识均建议放松套囊后拔管,应该有其道理,临床研究很难验证不放松套囊拔管对气道可能的损伤风险)。
以上评论为作者个人见解,如有不妥之处,望各位同行指正,谢谢!
医院刘亚涛副主任医师
刘春元医师带领的团队也作出了相应指南的回顾:
1.英国年困难气道学会气管拔管指南:
在“拔管”阶段中的“肺泡复张策略”一节,指南提到——进行气管拔管,患者被动吸气处于峰值时,同步放开气管导管套囊并移除气管导管,伴随正压呼气,可有助于排出分泌物,可降低喉痉挛和憋气的发生率。
2.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年气管导管拔管专家共识:
在实施拔管的(4)肺复张措施中说明:在吸气高峰同时放松气管导管套囊并随着发生的正压呼气拨出气管导管可产生一个正压的呼气,有利于分泌物的排出,并减少喉痉挛和屏气的发生率。
上述两个指南或共识,均要求拔管时患者应处于吸气的高峰,并放松气管导管套囊(如何放松,没有详细说明)。
基层麻醉网创始人刘春元
[1]、数据信息来源于基层麻醉网公共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安全北京看白癜风效果好专科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