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们,现在爸爸的身体状态改善很多,真是得益于你们优质的医疗服务技术。”高先生的父亲高伯是一位因喉癌遂行全喉切除术后的患者,长期卧床,因吞咽困难无法自主进食,胃镜检查时发现食管入口处狭窄,虽然扩张了食管但患者生存质量并没有明显提高。父亲的身体每况愈下,让高先生感到非常无奈。
针对高伯的情况,医院内镜室联合肿瘤科、麻醉科进行多学科会诊,量身定制治疗方案,经过充分沟通和反复推敲,决定对患者行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来解决困扰许久的的进食难题。
经过仔细严谨的术前准备和近一个小时稳扎稳打地精心操作与默契配合后,在多科室医护人员的通力合作下手术圆满完成,患者状态平稳良好,术后6-12小时便可以进行胃内管饲,无需再因无法进食所导致的心理问题和营养问题而苦恼,大大提高了生存质量。
食物通过口腔的咀嚼、食管的传递,进入胃中腐熟,经过一步步的消化吸收,转变成为我们需要的物质,提供给我们活着的能量,这个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到我们的消化与吸收。“临床上,经常有一些长期不能自主进食的患者,如突发中风导致的吞咽障碍和吃饭饮水呛咳,痴呆、昏迷等不能经口摄取食物、营养,需采用‘肠外营养’或者‘肠内营养’这两种途径来获取营养支持”医院内镜室主任申海涛介绍道。
肠外营养,是指通过静脉滴注营养液,费用高,对局部血管刺激大,时间一长就会导致静脉炎,甚至出现更加严重的败血症、肝功能衰竭、胃肠道粘膜萎缩等情况。
肠内营养,是指经胃肠道吸收营养物质来给身体供能,对于不能自主进食的患者通常采用经导管输入。“鼻胃管方法简单、效果肯定,但这些营养管径较粗,材质较硬,给患者带来许多不适,尤其是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高。”申海涛主任说道。
虽然放置“鼻胃管”方法简单、效果肯定,但这些营养管管径较粗,材质较硬,因而给患者带来许多不适。同时,管腔经常堵塞而迫使不停地换管,管壁长期刺激食管粘膜还会发生食管炎,且由于营养管破坏了正常的贲门功能,经常发生胃食管返流,而频繁的返流容易导致肺部感染,甚至加重病情,所以鼻胃管常常用于需要肠内营养支持不超过30天的患者。
对于那些需要长期(超过30天)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以其微创、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经济有效等优势逐渐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地应用。该手术在胃镜引导下经皮直接穿刺胃腔,放置导管到胃内,为不能经口腔摄取营养,而肠道有正常吸收功能的病人再造营养支持的绿色通道。
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自年提出以来,广泛应用于因某些疾病不能咽下固体或液体食物而胃肠吸收运动功能良好病人的肠内营养支持。在这些病人中,PEG置管喂养已经逐渐替代了人工肠外营养,尤其是鼻胃管喂养,因为将食物直接注入胃中被认为是最适宜和最符合生理的喂养选择途径。
经皮内镜胃造瘘术具有微创、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经济有效等优势,临床上常常可见一些长期不能自主进食的患者,比如突发中风导致的吞咽障碍和吃饭饮水呛咳,痴呆、昏迷患者以及耳鼻喉科、颌面部肿瘤、食管癌的患者。这些患者因为不能经口摄取食物、营养,所以需要以特殊方式给予营养支持,为他们的继续生活提供了条件。
医院内镜室目前已成功为多位高龄老人进行内镜下胃肠道疾病的诊治,此次高龄老人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的开展是诸多重症患者在营养治疗上的福音,同时也标志着我院内镜室在消化道内镜治疗上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供稿丨申海涛
校对丨秦瑜郝梦琪
排版图片丨李瑶
责编丨张建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