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融合与创新发展
王兴斌一、旅游业是产业融合的产物旅游业的内涵与外延是旅游业界一直关心的问题。年,本人应国家旅游局之邀,为编制全国“十五”旅游发展规划提交的《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提出,旅游行业是以行、游、住、食、购、娱为主要环节的行业链。旅游产业是指旅游和为旅游直接提供物质、文化、信息、人力和智力服务和支撑的行业和部门的总和。旅游产业不仅包括为旅游提供商业、信息、咨询、气象、人才、管理等第三产业的众多行业和部门,还包括为旅游提供物资供应和支撑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众多行业和部门。其中属于一产的农、林、畜牧和渔业的相关部分共5个;属于二产的食品饮料加工制造、服装制造、家具制造、文体用品制造、工艺美术品制造、土木工程建筑、装修装饰、煤气电力自来水供应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器设备制造、电子通信器材制造等行业的相关部分共30个;属于三产的航空、铁路、公路及水上运输、邮电通信、公共服务、居民服务、娱乐、饮食、零售、商业经纪与代理、批发、租赁、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管理、卫生、体育、教育、文化艺术、广播电影电视和气象、工程设计及环境保护等综合技术服务业的相关部分,以及政府机关的相关部门,如工商、公安、海关、边检等共41个,它们与旅游业互相配合、互相依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旅游产业是由旅游业和与旅游相关的众多行业和部门组成的产业群。新近发布的《国家旅游以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标准,把旅游产业分为“旅游业”和“旅游相关产业”两大部分。“旅游业是指直接为游客提供出行、住宿、餐饮、游览、购物、娱乐等服务活动的集合;旅游相关产业是指为游客出行提供旅游辅助服务和政府旅游管理服务等活动的集合”,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行业代码一一相对应,逐层细化为第一层11个大类、第二层27个中类、第三层共67个小类。不妨把这个国家标准看作是对旅游产业综合性的规范解读,从中看出旅游之“河”源自何处、流向何处。世界旅游发展史告诉我们,19世纪蒸汽机的发明与运用,诞生了火车与轮船,欧洲才出现了第一个组织旅客长途旅游的旅行社,其后又出现了跨洋过海的赴美洲的旅游团,近代旅游业由此诞生。20世纪中叶,喷气式飞机的出现与运用,跨国旅游、洲际旅游才得以快速发展。汽车的普及使自驾游流行起来,飞机的普及产生了低空旅游、低成本航空旅游。自行车、汽车、轮船、铁路、飞机等交通工具不是专为旅游创造发明的,它们的出现推动了旅游发展,同时旅游需求又促进了它们的发展。交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旅游的地理空间、旅行速度,决定旅客的规模和旅游的质量。反过来,旅游的需要也推动了交通的发展与改进,游客市场成为交通运输业的第一市场,并推动了旅游列车、邮轮、汽车和飞机的生产,可以说是交通与旅游的互动。旅游与信息也密切相关。旅游是人群的异地流动,旅游离不开信息的联通。19世纪电报、电话的发明和使用是世界第一代旅游的信息联络工具;20世纪传真的发明和使用是第二代旅游信息联络工具。改革开放后涌现的旅行社往往是靠一部电话机、传真机起家的。时至今日,互联网的发明和推广更便捷、更广泛、更多的方面改变了旅游信息的传播与运用。信息已成为旅游业的第一要素。旅游服务的七大基本要素如下:●信息:电报、电话、WWW→联络工具;●行:火车、汽车、轮船、飞机→交通工具;●游:景物、城市、乡村等→旅游吸引物;●住:房产与物业→旅途住宿;●食:餐饮业→旅途食品;●娱:文化艺术体育业等→娱乐;●购:工业、商贸→旅途购物。上述构成旅游七要素。旅行团:旅行商(传统旅行社与新型在线旅游服务商)串联成完整的旅游服务链。自由行:旅游者自己组合上述环节。从邓小平指出的旅游是个“综合性行业”,到习总书记总结的“旅游是个综合性产业”,这一点已经成为共识。对“综合性产业”应作两方面理解。一方面,要充分肯定旅游业对众多相关行业、产业的拉动、融合、催化、集成作用,有个通俗的说法“旅游兴、百业旺”,可以用“旅游+”来表述。另一方面,必须承认旅游业对众多相关行业、产业的依托、依存和依赖性,旅游业的发展、升级离不开各行各业的支撑、推动与配合,也可以说“百业兴、旅游旺”,可以用“+旅游”来表述。只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都不能在实际工作中正确认识和处理旅游业与相关行业产业的关系、旅游部门与相关部门的关系。二、产业融合是旅游创新的主要内容“十三五”期间,旅游产业主要在两个方面创新。第一,广泛、深入地推进“互联网+旅游”。在“互联网+”的时代大潮下,旅游业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性的变革,正在走向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旅游消费:从信息搜索、产品订购到网上支付,从旅途导航、导游、导玩、导吃到导购,从反馈、评论、投诉到旅友交流等,都可以通过一部手机搞定,实现旅游生活智能化。旅游经营:从市场调研、设计产品到市场营销,从接待服务、行程调控到安全监控,从客户管理、财物管理、人力管理到绩效管理,实现旅游商务经营数字化。旅游管理:从政务发布、行业管理到市场监管,从宣传推广、调查统计到客流监测,都可以通过网络完成,实现政务治理信息化。在“互联网+旅游”时代下,旅游的服务、经营和管理的方式与形态会巨变,但旅游的本质不会变:人在异地的流动体验,而体验的核心是文化。信息技术使旅行便捷,但不会给人以智慧,智慧要靠人在旅途中心游、神游。“互联网+旅游”不会改变旅游的核心环节:通过旅途中人与人、面对面的服务与交流,进而实现文化的体验、沟通与交流。“十三五”期间,线上服务与线下服务的融合是必然的趋势。线上企业与线下企业的合作、摩擦、兼并、融合将会更加激烈,也更加精彩。时下是春秋风云、战国烽火,酒店旅行社大佬、电商大鳄们合纵连横、纵横捭阖,时友时敌、惨烈厮杀,但他们的兴衰存亡最终不取决于资本与计谋,而取决于如何解决线上与线下服务的一体化、游人体验的优质化。信息化时代旅游产业形态无论在速度、广度和深度上都在深刻蜕变中。“手机在手,说走就走”不再是商家的广告,而是生活的现实。传统服务与现代科技有机对接,智能化与人工化合而为一,必将开创“互联网+旅游”的新境界、新天地。第二,广泛、深入地推进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传统的旅游资源观主要指自然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笔者认为还有一种社会旅游资源是指现代社会生活中存在并不断创新的各种社会事件、活动和现象,如民风民俗、都市文化、工业农业、科技成就、节日庆典、重大事件和主题公园等人工吸引物等。社会旅游资源以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军事成果等为旅游吸引物。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将不断创造和涌现出无穷无尽的新的旅游资源,可挖掘、加工、设计成新颖旅游产品。社会旅游资源的主体是人,人的生活、人的风情、人的创造。社会旅游资源是无限的、可不断挖掘和新生的。对于有限的、不可再生的资源(如历史文化资源、珍稀生态资源),要倍加珍惜、严格保护、合理利用、适度开发;对无限的、不断新生的资源,要善于发现、广泛挖掘、充分利用、综合开发。两者的结合,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产业融合主要是把各类社会资源开发成旅游产品。产业融合不断衍生旅游新业态:●文化+旅游→文化旅游●民族文化+旅游→民俗旅游●乡村+旅游→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森林+旅游→森林旅游●草原+旅游→草原旅游●沙漠+旅游→沙漠旅游●工业+旅游→工业旅游●教育+旅游→研学旅游●商务+旅游→商务会展旅游●工商业+旅游→购物旅游、传统工艺品、旅游装备工业●体育+旅游→体育健身游、体育观摩游●医疗+旅游→康体旅游、医疗旅游要具体分析旅游对于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旅游对交通产业的贡献率最高,对商业(餐饮、购物)和文化产业的贡献也较显著,但对农业、林业、工业、水利、医疗等产业的贡献要作具体分析。发展乡村旅游能促进农村城镇化、现代化,推动农业从一产向三产延伸,推动农民就地就业增收,提高农民的市场意识、文明意识,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成为亦农亦旅的新一代职业农民。乡村旅游对发达地区是锦上添花,对欠发达和贫困乡村是雪中送炭。同时发展乡村旅游增加城市居民对“三农”的了解,密切城乡、工农关系,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功能不可低估。但以经济价值而言,乡村旅游的经营收入只占整个农业总产值的一小部分。各地农村是否有条件开发、何时开发和如何发展乡村旅游,必须因地制宜、逐步推进,不能下指标、赶进度,不能“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让农民自主选择最适合自己和家庭的脱贫致富方式。如果贫困地区推行旅游开发一哄而上、遍地开花,结果会劳民伤财。旅游扶贫这种方式只适用于部分地区、部分农村、部分农民。今天即使在乡村旅游比较发达的地区,也不是家家户户都从事旅游接待。开展森林旅游是林业产业转变生产方式,从一、二产业向三产拓展的一个战略性举措。林业工人既植树护林又开展旅游服务、拓宽就业致富渠道,既保育了生态环境又扩大了生态知识的宣传。国家林业局公布的数据,年全国森林旅游游客9.1亿人次,占国内旅游人数的25%;创造社会综合产值亿元,占国内旅游消费的21%,对旅游业的贡献突出。同年全国林业产业总产值超5万亿元,森林旅游社会综合产值约相当于林业总产值的13%,成为林业的强劲增长点,发展潜力无限,但实际份额不高。在宏观层面充分肯定旅游促进城镇要素发育、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同时,也要准确地估量不同地区的实际贡献。在三亚、丽江等旅游资源独特,一、二产业薄弱,本地人口不多的城市,旅游能成为主导产业,旅游及相关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会达到两位数。旅游业能否成为某一地区的先导产业、支柱产业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旅游业并非是“无烟工业”和天生的“和谐产业”。在自然风景和生态资源开发中,如盲目或过度开发会导致生态环境与资源的破坏;在文化、民俗和宗教旅游发展中,如过度商业化、庸俗化会损害、污染社会环境;在旅游项目开发中,如不能正确地把握市场供求关系,受政绩或利益冲动盲目建设,会导致经济损失、资源毁坏;在旅游发展全过程中,如不能兼顾政府、企业、居民、服务者和游客等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会伤害部分群体的感情和利益,引发社会问题;在出境旅游中,如不遵守目的地的法规礼仪、不尊重目的地的良序民俗,会损害国家形象,对民间外交产生负面影响。上述现象虽非主流,但也非个案,不能掉以轻心。国内外无数事例表明,旅游产业的综合性、依托性决定了其高度的敏感性。国内外宏观大局好,旅游发展就顺利;宏观环境遇到变故或突发事件,旅游就会出现波折。年SARS肆虐,年国际金融危机,都导致当年入境旅游急剧下滑。泰国、韩国、埃及等国的经历也反复表明,对某个国家、地区和城市而言,任何重大的天灾、人祸都有可能导致旅游业的重挫;对以旅游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的地区风险更大。在一、二产业比较薄弱、旅游资源相当丰富的地区,在全力发展旅游业的时候,更要高度重视旅游业的波动性,充分估量突发因素引发的严重后果,并准备充分的灾害防范和预案机制。(未完待续)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