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1月15日,医院医院心外科魏来副教授、杨晔主治医师、王文硕医师、杨泉林医师,联合麻醉科郭克芳副主任医师、心超室董丽莉副主任医师、罗丽敏副主任医师、放射科杨雪主治医师等心脏团队成员,再次使用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介入二尖瓣置换系统,为一例经历过两次心脏手术后再发二尖瓣脱垂伴重度反流的70岁老年患者成功实施了全国第二例经导管二尖瓣“环中瓣”置换术(TMVR)。
1个月前(年10月13日),由我科王春生名医工作室核心成员魏来主任医师主刀,杨晔主治医师等心脏团队成员的密切协作下,成功为一名年近七旬的高危复发性重度二尖瓣反流患者实施了经导管二尖瓣“环中瓣”置换术(TMVR)。这是全国范围内首例在二尖瓣成形环中成功实施的TMVR,也是福建省首例TMVR。患者于术后第1天脱离呼吸机,第2天离开监护室回普通病房,术后1周多顺利康复出院,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
△医院心脏外科手术团队
△首例环中瓣“TMVR”术患者给魏来主任赠送锦旗表示感谢
本例患者为男性,70岁,40余年前因“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9年前因“主动脉瓣重度反流”再次手术行“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术+室间隔缺损残余漏修补术+二尖瓣成形术”。半年前,患者突发胸闷、气喘伴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急诊入院后查心超提示:全心扩大,左心室舒张末内径61mm,收缩末内径45mm,左心室收缩活动明显减弱、部分消失,EF降至40%,重度肺动脉高压mmHg,由于二尖瓣前叶腱索断裂导致重度二尖瓣反流。其后,患者反复心衰发作,双下肢水肿,心功能IV级。以往此类病人由于第三次手术风险太大,死亡率高,大多通过药物保守治疗,但效果较差,最终将因心脏衰竭死亡。
△术前心超示二尖瓣脱垂伴重度反流
术前通过CT和心超等精确测量评估,辅以心脏3D打印模拟,为患者选择合适大小的介入瓣膜。手术在医院杂交手术室内完成,该手术室配备了新一代DSA机器人——西门子Artispheno血管造影机“飞龙”。手术通过DSA与三维经食道超声心动图监测,术中仅在患者左胸做一个约4cm的小切口,将一根细细的导管经心尖输送进病变的二尖瓣部位,在心脏不停跳的状态下快速完成二尖瓣置换,全部操作时间约一个半小时,其中关键的心尖穿刺至瓣膜释放成功仅耗时约10分钟。瓣膜释放位置完美、固定牢靠、功能良好,术毕二尖瓣反流立刻消失,术中出血少、无冠脉压迫、无左室流出道梗阻、无传导阻滞。当天下午恢复清醒,术后第1天拔除气管插管,第3天即离开监护室回到普通病房。
△术前心脏3D打印模拟
△术后第1天患者脱离呼吸机支持
△术后一周多,患者已活动自如,顺利出院
介入瓣膜手术是当代心外科最大的技术突破,其中最突出亮点当属介入主动脉瓣置换术(TAVI)的普及。近5年来,医院心外科王春生和魏来副教授带领团队成员为近例患者实施了介入主动脉瓣置换,同时还将该技术简化定型,并普及推广至全国50家医院。这一术式完全颠覆了传统开胸体外循环下主动脉瓣置换术,手术切口从20cm缩短至4cm,手术时间从4小时缩短至1小时以内,出血量从ml减少至50ml,患者术后跨瓣压差更低,恢复正常生活更快,是目前针对老年高危患者最安全微创的瓣膜手术。
在介入二尖瓣领域,TMVR因其无需开胸、无需心脏停跳、无需体外循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大大降低了手术创伤。但由于二尖瓣周围结构异常复杂且显影不清,X线下二尖瓣的定位和锚定存在不少难度,被公认为最有挑战性、也最有发展前景的介入瓣膜手术,是目前国际心脏介入领域最前沿的研究热点。TMVR既适用于部分原发性二尖瓣病变,也适用于功能性二尖瓣反流,特别对于高危二尖瓣病变患者具有更大的优势,是对传统外科手术的颠覆。
△Mi-thos经导管二尖瓣置换系统植入示意图
医院心外科作为“上海心脏瓣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单位,一直致力于心脏瓣膜领域的基础与转化研究。王春生教授、魏来副教授与医疗创新企业合作研发成功“Mi-thos经导管二尖瓣置换系统”,由镍钛记忆合金支架与牛心包瓣叶组成,呈“D”字型结构,成为亚洲第一款获批开展探索性临床应用的经导管二尖瓣置换系统。
医院王春生教授团队再次成功实施经导管二尖瓣“环中瓣”置换术(TMVR),进一步证明了中国原创TMVR系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标志着我院在微创心血管外科治疗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实现了厦门及周边市民不出“家门”就能获得世界上最高水平的微创心血管外科诊疗服务。此次医院及医院连续5例TMVR手术均取得成功,打破了欧美心外科团队在这一前沿领域的垄断。
(注:本文所用照片与视频均得到患者及家属授权)
诊预约方式:
1、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