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大部分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疼痛可以得到有效缓解。椎体成形术操作包括将充气压力球囊穿入椎体,将气囊充气膨胀以修复受损的椎体高度同时形成一个用来充填的空腔。
那么,对于经皮椎体成形术并发症的防治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呢?一起往下看吧~
1什么患者选择行椎体成形术首先我们要清楚哪些患者需要施行椎体成形术,一般的门诊检查即可做出决定,必须通过临床检查和确切的影像学检査,确定疼痛原因。
慢性椎体畸形导致的疼痛会因负重活动而加重,休息时会有所减轻。若突然发生的疼痛在活动或改变体位时加重或者局限于影像学检查所确定的骨折处则表示患者症状是由骨折引起的。
伴发多发性骨折的诊断要综合体格检查、放射线检查、骨扫描或磁共振成像综合判断。
矢状位T1加权成像MR结果可以区分急性或未愈合骨折和愈合骨折。急性椎体压缩骨折引起的水肿显示低强度信号,而多数慢性骨折所显示的信号和正常椎体相似。
矢状位翻转复原MR成像(T2加权成像)结果可以区分脂肪和水肿。在T1加权成像中,急性骨折引起的水肿表现出高强度信号。
患有陈旧性多发脊柱骨折的患者也会有慢性背痛,与后部软组织牵拉和脊柱后凸姿势导致的椎旁肌肉疲劳有关。
与急性骨折疼痛相比,脊柱后凸引起的背痛更严重,因为患者要长时间保持直立姿势才不至于改变体位时疼痛加剧。这种情况下行椎体成形术不能改善背痛情况除非矫正畸形。
2术中采取适宜的探针位置大多数椎体成形术的操作通过经椎弓根入路进入椎体。但在上胸椎,由于术中仪器所占空间限制了球囊的最佳膨胀,所以不能使用经椎弓根入路。可选择经椎弓根外进入。不管选用哪种入路,都应该小心避免损伤周围组织。
如果损伤了内侧骨质会有损伤椎管内神经的危险。同样神经根也有损伤的危险。器械进入太深,穿透椎体皮质也会导致血管损伤或腹膜后组织损伤。
由于黏合剂会沿入路通道渗漏,所以应避免多次穿刺进入椎体的通路依赖于使用放射性显影技术显示骨性界标。通常使用双平面Ⅹ线透视检查。在经椎弓根入路时,AP放射显像显示手术器械应停留在靠椎弓根后部的关节小平面。
在椎弓根外入路,器械应停留在横突、肋骨头和上后关节突的联合处。一旦进入椎体后,器械头部便可进行适度的扩张。适宜的探针位置是在椎体成形术中降低并发症发病率的关键因素。
3黏合剂外渗的风险PMMA是椎体成形术中最常用的空隙填充剂。当用于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时,PMMA通常是经过改良的,为了达到一定的黏合度并使黏合剂外渗的风险最小化,PMMA是放热的,因此一个引起人们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