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
在颈动脉狭窄患者中,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目前公认的治疗手段,尽管经股动脉支架成形术已经成为手术高风险人群的替代治疗。多项研究表明,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相比,经股动脉支架成形术发生围手术期卒中的风险更高,尤其在老年人和有症状的人群中。年,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技术—经颈动脉入路支架成形术,该技术经特殊的设计使颈内动脉的血流发生逆转进而达到脑保护作用,该技术也可避免经股动脉入路需要通过病变主动脉弓的操作带来的并发症,而颈动脉和股静脉间在体外搭建的通路和过滤装置实现了返流血液的安全回输。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卒中和死亡率。
研究方法
该试验为多中心试验,参与的每个中心的数据都会经过审查以确保试验数据的完整性。为了准确的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性或内膜增生性颈动脉狭窄的治疗,研究排除了外伤源性、夹层、无显著特征的颈动脉狭窄、计划颈动脉支架的同时颅内治疗的、症状不明显或症状的严重程度未知的患者。
研究结果
本研究最终共纳入了名患者,其中例(44%)接受了经颈动脉血运重建术和例(56%)进行经股动脉支架成形术。上述数据由个中心的位医生共同提供,倾向得分匹配前后的基线特征见(表1)。总体而言,接受经颈动脉血运重建术的患者年龄较大和基础疾病较多。为减少这些原因所造成的偏差和混杂变量的影响,研究运用统计学方法倾向得分匹配。经倾向得分匹配后,有对完成匹配。在这些匹配后的患者中,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卒中或死亡的数据均可获得;有46%的经颈动脉组的患者和54%的经股动脉组的患者能够获取到其一年同侧卒中或死亡的数据。
表1
表1补充
在倾向得分匹配的研究人群中,经颈动脉血运重建或经股动脉支架成形术术后院内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详见(表2)。住院期间经颈动脉组和经股动脉组相比,卒中或死亡风险显著降低(1.6%vs.3.1%,P<0.),而心肌梗死(0.2%vs.0.3%)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0.7%vs.1.0%)的发生率没有统计学差异。术后30天内和1年随访均显示,经颈动脉组的卒中或死亡风险显著低于经股动脉组(1.9%vs.3.7%和5.1%vs.9.6%,P<0.)。
表2
经颈动脉组与经股动脉组相比,技术相关手术失败率更低(0.5%vs.1.2%);栓子保护装置失败率更低(0.3%vs.5.8%);并且术者受到的辐射量及术中造影剂消耗显著减少。虽然穿刺部位相关出血并发症两组无统计学意义(3.5%vs.3.8%),但是经颈动脉组穿刺部位相关出血并发症需要接受干预治疗的比率更高(1.3%vs.0.8%,P=0.04)。经颈动脉组符合CMS推荐的出院标准的患者更多。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经倾向得分匹配后,有对完成匹配(表3)。经颈动脉组在院期间的卒中率或死亡率明显更低(2.1%vs.4.2%)。穿刺部位相关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及需要接受介入治疗的比率无显著差异。
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经倾向得分匹配后,有对完成匹配(表3)。两组在院期间的卒中率或死亡率无统计学意义。虽然两组之间发生穿刺部位相关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但经颈动脉组穿刺部位相关出血并发症需要接受干预治疗的比率更高(1.3%vs.0.5%,P=0.02)。
表3
研究结论
在接受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中,相比于经股动脉血运重建术,经颈动脉血运重建术有更低的术后卒中率和死亡率。
即日起“神经介入资讯”更名为“神介资讯”
组稿
张颖影副教授
医院
编译
张言伟医师
哈尔滨医院
审校
张磊博士
医院
终审
洪波教授
医院
症状性颈动脉重度狭窄近全闭塞致同侧缺血性卒中复发风险高颈动脉狭窄合并对侧颈动脉闭塞的术式选择:CEA还是CAS?平均血小板体积是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预测指标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