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之前读了一本推崇后四十回的书《白先勇细说红楼梦》,诧异之余,我决定找空认真地耐心地按耐住自己的执念,再读红楼梦的后四十回。
其实,我是挺佩服续书作者的。珠玉在前,给原书续上结局,勇气可嘉,特别是原书的主题思想、故事人物、艺术风格都定下来了,续书者得抛弃自己的想法,为他人做嫁书裳,如果不是出自对《红楼梦》的真爱,犯不着为别人的书呕心沥血。
一、从一个情节来看,前八十回与续书文字表达力不同
如果要我说出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的不同,那可太多话要说了,用一个共同描写过的题材,宝黛说过我为的是我的“心”这个情节来比较。
在第二十回宝黛第一次提出为自己的心,原书写着林黛玉对宝玉被宝钗绊住没来陪她,啐道:“我难道为叫你疏他?我成了个什么人了呢!我为的是我的心。”宝玉道:“我也为的是我的心。难道你就知你的心,不知我的心不成?”,这些话已经是越礼越规了,宝玉不可能再解释得更深入,故“黛玉听了,低头一语不发”,曹雪芹在这里点到为止。
而后四十回在林黛玉梦见自己被许配了婚姻,慌乱中遇到宝玉,书中这样写”宝玉道:“我说叫你住下。你不信我的话,你就瞧瞧我的心。”说着,就拿着一把小刀子往胸口上一划,只见鲜血直流。黛玉吓得魂飞魄散“
我为的是我的心,语言是含蓄隽永耐人寻味的,而后四十回却要把心赤祼祼地用刀挖出来,鲜血直流呈在柔弱的林黛玉面前,把她吓个魂飞魄散,这画面感,恐怕也太过于直白恐怖了。
从上面的文字,大概可以领略书中文字表达力的差别了,而续书者总是偏爱这种的直白描写
二、续书者笔下有四好:咳血、琴禅、功名、老脸一红
细读完后四十回,我觉得续书者笔下有四好:咳血、琴禅、功名、老脸一红。我先来说说最令我不忍卒读的咳血。
1、黛玉咳血,痰中一缕紫血,簌簌乱跳
所谓咳血就是咳嗽加吐血。第82回,病潇湘痴魂惊恶梦,黛玉被宝玉挖出来的鲜血直流的心吓个半死,然后醒来就不断的咳嗽起来了,为了怕引起你跟我一样的强烈不适,此处略去书中详细地写咳啖的个字,满满一盒啊,我只留一句”半日才吐出一口痰来。痰中一缕紫血,簌簌乱跳。紫鹃雪雁脸都唬黄了”。
我脑中那个画面感啊,真是读一次想要呕吐一次。可是在《白先勇细说红楼梦》中,白先勇老师是这样说的:写得好!你想想看,吐血了,那个血还在跳。我想黛玉本来是绛珠仙草,这个时候就是讲绛珠仙草怎么一步一步枯萎,一步一步最后死掉,这个相当重要,她病重了。曹雪芹一点细节都不放过。黛玉身体好的时候美得像仙子一样,这个时候病重了,吐那个血,血在里面跳。
这是要做医学诊断吗?既然林黛玉美得像仙子,她是书中的诗魂,诗意化的人物,《红楼梦》美的意境的主要体现人物,何必那么恶心的写她吐了满满一盒啖,还有簌簌乱跳痰中一缕紫血,这样写,难道不觉得焚琴煮鹤大煞风景吗,也没有必要吗?
后面写黛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反插上去,翻白眼,虽然丑一点,但还好没有污秽到不忍卒读。
2、元妃薨逝,死前”痰塞口涎“
第95回,写元妃薨逝的情景,交代了因为身体发福,元妃成了胖娘娘了,所以时发痰疾竟至痰气壅塞,四肢厥冷”,人胖有痰症,还时发此病,痰气多到堵住胸腔(我猜的),临终死在祖母和王夫人面前时最后面目是“痰塞口涎”,嘴角流口水,喉咙有痰不能言语,表情只有悲泣之状,却少眼泪。
太惨了,元妃最后的面目,竟然流着口水含着浓痰死在亲人面前,这个续书者不但狠心,而且不怕污秽,把这一口浓痰写完又写。
三、文学作品的目的之一是美的呈现
我想无论什么文学作品,目的之一是美的呈现,何况小说是语言的艺术。人物性格的美,文化内涵的美,意境的美,这些都离不开文字的美。后四十回这样一再把美如仙子的黛玉,还有贵为皇妃的元春如此细致地描写她们生病中咳痰吐血的状态,实在是不懂得节制,不懂得虚写,是不是太老实了,非如此不能表现出病重吗?
写不出来,可以借鉴一下前八十回,是如何写黛玉的病的,咳嗽只是轻轻带过,写眼泪越来越少了,这是暗示病情加重,生命快要到尽头了。
续书平乏的语言表达,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绝不认同,后四十回也是原作者写的,作者是会对自己呕心沥血刻画的人物,有一种特别的情感,而续书者这种平白的自然主义一样的语言,好像完全不带情感的。就像续书文中总写宝玉放声大哭,只闻哭声,不带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