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养生习俗——冬至三九第一天
今年冬至日在公历的12月22日。冬至日太阳高度最低,日照时间最短,地面吸收的热量比散失的热量少,冬至后便开始“数九”,冬至就是一九的第一天。
冬至三侯
初候,蚯蚓结
蚯蚓是大寒之物,寒阴则蜷曲,温阳则伸展,冬至一阳生,但阴气亦至盛,土中的蚯蚓们蜷缩着身体。
二候,麋角解
鹿属阳而糜属阴,糜感阳气之后,头上的角开始脱落。
三候,水泉动
深埋于地底之水泉,由于阳气引发,开始流动。
冬九天,藏补时
冬九天,是一年之中最寒冷的时间段,我国民间历来有所谓的“数九”,每九天一个单位,数过九个九天,就将迎来春暖花开的新一年。
每九天一个关卡,每二十七天一个阶段,通三九二十七天三个阶段,养补三九。
冬九天,主要适用于三类人群
一、调己病
主要调理冬季常见慢性病,如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咽炎,各种慢性咳嗽、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胃肠功能紊乱、尿频尿急、前列腺增生、慢性肾炎、月经不调,以及颈肩腰腿痛、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二、防未病
重点调理亚健康状态,如慢性疲劳综合征、失眠、神经衰弱、抑郁、焦虑、疲倦、头痛、颈肩腰背酸痛等,对于免疫力低下、有慢性发作性疾病病史的亚健康人群,有防病保健作用。
三、健体魄
通过“三九灸”来提高人体抵抗力,改善畏寒怕冷、容易感冒、手脚冰冷等症状,对夏季已做过“三伏灸”的患者,有巩固和加强疗效的作用。
三九灸,给身体阳气雪中送炭!一九艾灸,祛风散寒;二九艾灸,驱寒补阳;三九艾灸,滋阴养骨。
艾灸穴位:
1、大椎
2、命门(肚脐在后背的对应处)
3、神阙、气海、关元
4、涌泉
艾灸方法:艾条温和灸,肢体每穴15-20分钟,躯干每穴30-40分钟,一周内需休息1-3天。
冬至饮食进补方法
北方冬至吃饺子大家都知道,其实更早一些的北京传统是吃馄饨。《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当时就有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缘何有这种食俗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若论冬至进补第一方,当属当归生姜羊肉汤。此汤原出《金匮要略》,非常适合血虚、有寒症的人群。比如贫血、易受风寒感冒者。
作为药膳,每g羊肉可配当归20g、生姜40g。并可适量加些葱、山药、小茴香、大枣、枸杞、党参、陈皮等食材作调料。冬天手脚冰凉的同学,也可以多吃点。
凡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久病体虚,劳力过度,劳神内耗,产后,术后及亏虚早衰者,均为冬至进补的对象。
饮食要温补适宜
在饮食上以温热为主,如食用糯米、狗肉、大枣、桂圆、芝麻、韭菜、木耳等。少吃冷饮、海鲜等寒性食物外出时注意保暖,老人在早晚气温较低时尽量少出门,适度保暖、适量运动。
另外还需要注意,冬至日不可吃太过辛辣刺激的食品,过食辛辣只可生阳动火,导致内热积聚,郁热上冲。过食羊肉、狗肉等肥甘厚味,易导致饮食不化,聚湿生痰。北方在补充热性食物的同时,也得吃一些补充津液的食物,如荸荠、藕、梨、萝卜、白菜等。
冬至多着衣、避寒邪
冬至阴寒之气隆盛,成为“进九”之始。在冬至养生中我们首先要注意的就是避寒邪,我国大部分地区习惯自冬至起“数九”。所以冬至养生首先要多着衣、避寒邪,特别是要注重足部的保暖。
冬至后,天气寒冷、阳气伏藏,顺应这一变化,此时养生当注重于“藏”,早睡晚起,勿过度操劳;避免急躁发怒,以免扰动闭藏在内的阳气。补养肾脏十分重要。
冬至运动要动中求静
冬至起,自然界的阳气开始上升,我们体内的阳气如何升发呢?“动则生阳、静则生阴”。通过合理的运动就可以帮助我们升发体内的阳气,但是过度的升发阳气就会耗散真元反而不合冬季蛰藏的养生道理了。
冬季运动,首先要避免寒邪的侵袭,其次运动量不宜过大,要在动中求静,以臻安身静体、气定神闲的境界。八段锦、太极拳等平和的运动都是很好的选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