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气管狭窄检查
气管狭窄治疗
多发性气管狭窄
气管狭窄用药
气管狭窄手术
气管狭窄病理

年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的防控思路

传染性喉气管炎(infectiouslaryngotracheitis,ILT)是由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laryngotracheitisvirus,ILTV)引起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特征是呼吸困难,咳嗽和咳出含有血液的渗出物,喉头、气管黏膜肿胀、出血,甚至黏膜糜烂和坏死,蛋鸡产蛋率下降。本病随着近几年养殖规模和数量的增多,从年在我国从地方性流行逐渐演变成基本每个地方都有发生。所以大家不要轻视这个病。

传染性喉气管炎病鸡(成年鸡)努力伸颈张口呼吸,发出吼吼的怪叫音。

一、流行特点

本病主要侵害鸡,各种年龄及品种的鸡均可感染,但以4~10月龄的成年鸡症状最为典型。褐羽褐壳蛋鸡品种发病较为严重,来航白、京白等白壳蛋鸡有一定的抵抗力。幼龄火鸡、野鸡、鹌鹑和孔雀也可感染。病鸡及康复后带毒鸡是主要传染源,病毒存在于喉头、气管和上呼吸道分泌物中。约有2%耐过鸡带毒并排毒,带毒时间长达2年。本病经呼吸道及眼结膜传播,亦可经消化道传播。种蛋蛋内及蛋壳上的病毒不能经鸡胚传播。被病鸡呼吸器官及鼻腔分泌物污染的垫草、饲料、饮水及用具可成为本病的传播媒介,人和野生动物的活动也可机械传播病毒。易感鸡和接种活疫苗的鸡长时间接触,也可感染本病。

本病在易感鸡群内传播速度很快,2~3d内可波及全群,感染率可达90%以上,病死率5%~70%。一般平均在10%~20%。高产的成年鸡病死率较高。急性感染的鸡比康复带毒鸡传播更为迅速。本病一年四季都能发生,但以冬春季节多见。

本病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为6~12d,人工气管内接种为2~4d。

二、临床症状

急性型(喉气管炎型)

在流行初期,常有个别最急性型病鸡突然死亡。继之出现精神沉郁,食欲减少。随后表现特征性症状,鼻孔有黏液,呼吸时发出湿性罗音,继而出现咳嗽、喘气和甩头。严重病例出现高度呼吸困难,每次呼吸时突然向上向前伸头张口并伴有喘鸣音,咳嗽多呈痉挛性,并咳出带血的黏液或血凝块,血痰常附着于墙壁、水槽、食槽或鸡笼上。检查喉部,可见喉头部黏膜有泡沫状液体或淡黄色凝固物附着,不易擦去,喉头出血。病鸡迅速消瘦,鸡冠发绀,多为窒息死亡,病程一般为10~14d,产蛋鸡蛋量下降约10%~20%。有的鸡逐渐康复可获得较坚强的保护力,但康复后的鸡可能成为带毒者。

温和型(眼结膜型)

有些弱毒株感染时,流行比较缓和,发病率低,症状不明显,因而该型也呈地方流行型。其症状为雏鸡生长迟缓,产蛋鸡产蛋减少、畸型蛋增多,常伴有结膜炎、窦炎、黏液性气管炎。严重病例见眶下窦肿胀,持续性鼻液增多和出血性结膜炎。一般发病率为2%~5%,病鸡多死于窒息,呈间歇性发生死亡。病程短的1周,最长可达4周,多数病例可在10~14d恢复。

三、治疗的主要事项:

1、鸡群感染喉气管炎后,如果鸡群整体发育良好,前期没有感染支原体、大肠杆菌等呼吸道疾病,尽快紧急接种喉气管炎弱毒疫苗是及时控制病情的有效办法,但是如果鸡群发育不整齐,前期饲养过程中支原体反复发作,鸡舍环境卫生也比较恶劣,则不适于紧急预防接种

2、在以往接种过喉气管炎疫苗或者发生过喉气管炎疫情的鸡场可以通过预防免疫接种喉气管炎弱毒疫苗来防止病情的发生。通常产蛋鸡在产蛋前要免疫两次喉气管炎疫苗,首次免疫在40日龄左右,二次免疫可于80日龄左右进行,免疫后同样使用多维速补饮水三到四天,以降低鸡群的疫苗反应。同时要注意做疫苗之前鸡群应发育良好,并无慢性呼吸道疾病,否则喉气管炎疫苗的免疫可引起严重的疫苗反应,甚至发病而出现伤亡。对于青年鸡场,可以20天左右免疫法国诗华的喉痘二联活疫苗(双基因缺失,不散毒),80日龄左右免疫单传喉疫苗。(国内的喉痘二联活疫苗是单基因缺失,保护率是不一样的)

(国产和进口的喉痘二联,保护效果是不一样的)

3、接种好传喉苗需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毒力弱、免疫原性好、副反应小的传染性喉气管炎疫苗。严格按照疫苗的说明进行免疫操作,准确掌握剂量。如;法国诗华北京厂生产的喉炎康,应激小、效果显著

2.免疫传喉活苗后,病毒在眼结膜内繁殖,降低了眼结膜的屏障作用,常诱发呼吸道症状和肿眼流泪等反应,一般经2天~3天可恢复正常。如果环境不良,鸡群抵抗力差,出现肿眼、瞎眼,有时还会发生传染性喉气管炎,可在免疫前后3天,添并切实补充好维生素,由此可减少一些不良反应。

3、传染性喉气管炎疫苗多为中等毒力。疫苗免疫后,免疫鸡能长期排毒,污染周围环境。有时可致易感鸡群发病,故做好免疫鸡群和易感鸡群的隔离。

4.传染性喉气管炎活疫苗与新城疫活苗不能同时接种,至少间隔7天~10天,避免互相干扰。

7.疫苗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鸡群拥挤、通风不良、饲养管理差、维生素缺乏(尤其是维生素A)缺乏等,寄生虫感染等均可加重本病的发病程度,甚至造成免疫失败。因此,相关饲养管理工作也要做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uzhouz.com/qgxzbl/83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