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内吸痰术(ES)是机械通气患者呼吸道管理中的首要及关键措施。其目的是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维持患者的通气功能,预防肺部并发症。但是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均显示,如果ES的时机、时间、方式、方法等应用不当,可造成多种不良后果,如气道黏膜损伤、肺不张、支气管痉挛、低氧血症、感染、血流动力学改变、心律失常、人工气道梗阻等并发症。因此,本文收集整理近10年ES相关研究文献,对研究与合理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ES研究中的共识性建议
把握时机按需吸痰,无需常规吸引
美国呼吸治疗学会(AARC)不推荐常规进行气道内吸痰。但是,按需吸痰如何把握正确的时机至关重要。建议在有以下指征之一时吸痰:
①V-P曲线环有锯齿状改变和(或)听诊气道内有明显的大水泡音;
②容量控制模式时气道峰压增加或压力控制模式时潮气量减少;
③氧合和(或)动脉血气值恶化;
④气道内明显有分泌物;
⑤患者无有效的自主咳嗽能力;
⑥急性呼吸窘迫;
⑦怀疑胃内容物或上呼吸道分泌物的误吸时。
护士应正确判断吸痰时机和指征,根据患者不同情况如痰液的黏稠度、痰液量、咳痰能力等决定气道吸引的频率,在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的同时,降低频繁吸痰的不良反应和护士的工作量。但是也应注意,有研究表明,气道内的分泌物在8h内就会缓慢形成,按需吸痰的同时,如患者8h仍无吸痰指征应进行一次气道吸痰。
吸痰前后须给予纯氧,但时间不宜过长
吸痰前后给予纯氧吸入是吸痰标准操作的一部分,但是实际工作中,存在遗忘和疏漏的现象。吸痰前给氧能使低氧血症的发生率降低32%;吸痰前、后均给予高浓度吸氧可使低氧血症的发生率下降49%。年AARC在关于气道内吸引的指南中明确推荐,如果在吸痰时,患者的血氧饱和度下降明显,建议吸痰前提高氧浓度。但是也应注意,急性肺损伤(ALI)患者吸入%的氧气>5min会导致不稳定肺泡发生萎陷,使肺内分流更加恶化,通气/血流下降,轻则增大肺泡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加重肺水肿;重则导致肺泡过度扩张而破裂,引起气胸,还可能影响血流动力学指标。提示应适时给予纯氧,一般是2min,之后要及时调整回之前的氧浓度,以免产生不良后果。
选择有效吸痰管需计算管径
吸痰管的正确选择是有效吸痰的重要保障。吸痰管过粗会造成呼吸道有效通气量不够或形成死腔,严重时可引起支气管痉挛、呼吸困难,甚至伴有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过细会影响吸痰效果,使痰液在有效的时间内不能完全吸出,导致吸痰次数增加或痰液蓄积易形成痰痂。建议在任何可能的时候使用直径较小的导管。建议成人使用的吸痰管的外径小于使用的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套管内径的50%,儿童使用的应小于气管内径的50%~66%,婴儿小于70%。也有研究建议使用吸痰管型号的计算公式来计算选择吸痰管,计算公式为:吸痰管型号(F)=[人工气道套管内径(mm)-1]×2。例如,人工气道内径为8mm,可选择型号为14F的吸痰管,吸痰管的型号用F来标识,F是管径的计量单位,1F≈0.mm。
调整负压达到效果设定最小范围
护士在吸痰操作前,应选择适合的吸引负压,若吸痰负压过小,患者的痰液难以被一次吸净,频繁吸痰会造成患者更大的痛苦;若吸痰负压过大,易引起气道压力明显升高,增加机械通气患者发生气压伤的几率,引起气管痉挛,加重缺氧。关于吸痰负压值的选择,AARC认为,安全有效的吸痰负压应该设置为能够达到吸痰效果的最小压力,不但可以达到吸痰效果、维持机械通气的有效性,更能减少各种并发症,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推荐成人吸痰负压应≤mmHg(1mmHg=0.kPa);建议新生儿负压设定为80~mmHg。将吸痰管连接至吸引导管之前以及每次吸引操作之前必须阻塞抽吸管的末端以便检查单位负压。
严密监测确保安全规范吸痰时间
对于使用人工气道的患者来说,吸痰的整个过程都需要严密监测患者的整体情况,应于操作前、中、后监测以下指标:皮肤颜色、呼吸音、SpO2、呼吸频率和节律、心率、血压、心电图,血流动力学、颅内压参数;呼吸机参数,气道峰压和平台压、潮气量、流速-容量曲线、吸入氧浓度等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尤其是对于脑部损伤、心血管外科手术、血流动力学指标不稳定的患者,吸痰前和吸痰中均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心率及血压,一旦患者吸痰前出现生理指标不稳定的情况,更应该谨慎并判断是否可延后再进行吸痰操作。研究表明,各种吸痰方式都能引起缺氧,特别是开放式吸痰(OS)可造成PO2、SaO2显著下降,而约60%患者在接受吸痰时血氧饱和度下降发生在需要较高水平PEEP治疗的患者。而吸痰时间的掌握更是吸痰过程中确保患者安全的关键,每次气道内吸引时间应小于15s。在吸痰不良反应的比较研究中发现,在插入吸痰管时不应使用负压,负压吸痰时间应小于10s,整个吸痰时间应小于15s为佳。
辅助肺部物理治疗吸痰更有效
临床对于使用人工气道的患者的护理总是以吸痰为主,往往忽视了肺部物理治疗的重要性,机械通气患者由于不能有效地咳嗽,通常面临着肺泡塌陷及并发肺炎的风险,床边行肺部物理治疗对长时间机械通气患者的分泌物排出,增加肺廓清功能,从而减少呼吸机相关并发症,有改善预后的作用。Chen等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表明,采用机械胸部震动排痰配合每2h翻身,能有效清除机械通气患者气道分泌物,预防肺塌陷发生,主张每4h机械排痰1次。
ES研究中尚存争议的建议
确定吸痰部位浅部吸痰优于深部吸痰
根据操作期间吸痰管插入深度将吸引分为深部吸痰和浅部吸痰。深部吸痰是指插入吸痰管直至感觉到阻力,然后在执行负压前将导管回抽25px;而浅部吸痰则是指将吸痰管插入预先设定的深度,通常是人工气道和转接器的长度。有文献报道采用深部吸痰,吸痰效果较为理想;但是也有研究显示,深部吸痰使气管黏膜受到吸痰管的直接刺激而使巨噬细胞释放炎性介质、迷走神经兴奋,会导致支气管黏膜水肿、炎症及产生剧烈咳嗽以致气道痉挛狭窄,甚至出现出血、气管溃疡等。还有相关研究认为,深部吸痰诱发咳嗽反射可以明显升高ICP。所以深部吸痰可能引起更多副作用,相对来说还是浅部吸痰更为安全,可以预防气管黏膜受损,而且有限证据表明最低程度的侵入性吸痰在清除分泌物方面还是有效的,不良反应较少,基于无损伤原则应选择浅部吸痰,但是浅部吸痰并不能完全代替深部吸痰,对于下气道痰量多的患者来说深部吸痰是必须的,因此也不能完全排斥深部吸痰,只能说浅部吸痰优于深部吸痰。
执行吸痰前因人而异滴注生理盐水而非常规
是否在吸痰前给予患者滴注生理盐水仍存在较多争议。年Halm等对14篇有关吸痰前使用生理盐水对患者生理和心理影响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指出吸痰前使用生理盐水无法起到稀释痰液、促进排痰的目的;相反会导致动静脉氧饱和度下降,且患者主观上会感受到疼痛、焦虑、呼吸困难等症状,并容易出现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波动以及增加气道感染的危险性。但是年一项报道显示在吸引前滴注生理盐水能够降低成人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率。因此,建议在执行气管内吸引之前不常规进行生理盐水滴注,而是要因人而异。、
应用密闭式吸痰重在减少缺氧而非防控VAP
年美国呼吸治疗协会推荐将密闭式吸痰技术(CS)作为预防VAP的措施之一。但是Jonger等对接受CS和OS的机械通气患者的实验进行Meta分析,入选了15个实验,结果在VAP的发生率上没有发现显著差异,使用CS反而增加气道内细菌定殖的发生率,增加VAP的发生风险。因此,是否应用密闭式吸痰,北京看白癜风去哪个医院好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